在青岛中微创芯电子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一项智能功率模块研发项目曾因“中试”环节的高风险而面临停滞。如今,随着青岛首笔“中试贷款+中试综合保险”保贷联动业务的落地,企业不仅获得了1000万元资金支持,更吃下了“研发失败保险买单”的定心丸。这正是当下保险业创新服务模式,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生动写照。
保贷联动破解科技企业“死亡之谷”
近日,人保财险青岛分公司与浦发银行青岛分行合作,为青岛中微创芯电子有限公司提供了创新金融解决方案,成功落地青岛市首笔“中试贷款+中试综合保险”保贷联动业务。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间工厂试验”(中试)环节风险突出,常被称为“死亡之谷”。针对这一痛点,“中试保险”创新产品应运而生。据了解,该保险主要保障企业在“中试”过程中因技术失败、市场验证未达预期等原因造成的设备、材料、测试等前期投入损失。
以中微创芯电子为例,该企业智能功率模块项目进入关键中试阶段时,面临技术风险高、银行授信不足的困境。人保财险与浦发银行联合定制解决方案:银行以保险保单作为风险缓释依据,提供1000万元“中试贷款”;保险公司则通过“中试综合保险”覆盖研发失败、工艺验证不达标等风险。这一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保险+期货”守护农户“钱袋子”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死亡之谷”,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终端的价格波动,保险正以更加灵活的“组合拳”方式深度融入产业链。
在青岛平度市,花生种植户王老汉今年每亩只花了22.4元保费,就获得了每亩1600元的收入保障。“价格跌了有补偿,天灾减产有赔付,种地心里更踏实了。”这份安心,得益于青岛连续三年开展的花生“保险+期货”试点,通过金融工具联动,将传统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提升了近两倍。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经济作物。青岛是花生种植和出口大市,花生种植面积在100万亩左右,总产量一直稳定在35万吨左右。为增强花生产业应对生产经营风险能力,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青岛创新金融支农模式,积极开展花生“保险+期货”试点。今年,青岛市申报的花生“保险+期货”收入险2个项目顺利获批立项。据悉,这已经是青岛第3次获批该项目,青岛是全国唯一获批2个县域覆盖项目的市。据了解,青岛创新“保险+信贷+担保”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缓解花生收入保险投保主体的融资难题,为花生产业发展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路径,助力花生产业链长期平稳有效运行。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五年来,青岛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9.32%,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2024年,农业保险为青岛各类农产品提供风险保障128.3亿元,开办险种99个,涵盖主要粮食品种、重要经济作物、牲畜养殖、林业等领域,包括崂山茶、胶州大白菜、西海岸蓝莓、平度生猪、莱西牛乳及海参、牡蛎等具有青岛特色的农产品保险,惠及农户89.5万户次,保障规模、受益农户户次持续居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一;支付赔款4.6亿元,创历史新高,综合赔付率93.99%,位居全国第七,服务农业强市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青岛支持保险机构积极探索数字地图等创新模式,在平度、西海岸等区(市)先行先试。严格产品管理,支持农业保险产品合理转型,2024年以来备案的特色农产品保险中,价格指数类、收入类产品占比达78%,有效满足特色农业的风险保障需求。目前,农业保险服务网点已覆盖青岛所有涉农乡镇,网络覆盖面和市场渗透度在“三农”领域金融服务中居领先地位。积极引入科技赋能,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牛脸识别、生命周期生长监测等技术在农业保险领域广泛应用。在风险减量服务方面,面对高温、寒潮等灾害,第一时间发出通知,指导保险机构主动作为,发布预警信息,提出防灾减损建议;鼓励行业加大救灾资源投入,深入一线协助开展救灾,尽可能降低灾害损失。持续提升理赔服务质效,在去年的玉米保险大灾理赔中,实现政府、监管、行业协同推进,已决赔款达2.1亿元,简单赔付率达175%,有效补偿了农户经济损失、助力农业再生产。
从“保险+贷款”破解科技企业“中试死亡之谷”,到“保险+期货”守护农户“钱袋子”,青岛正以创新金融模式打通产业链的风险堵点,让保险从“事后补偿”转向“全程护航”。这种跨界联动的“保险+”生态,不仅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了更精准的风险管理工具,更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未来,随着更多“保险+”场景的落地,金融服务将更深融入创新链与产业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保障动能。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雯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