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林下经济探新径!“林药共生”、“以林养旅”等模式激活“绿色富矿”

从胶州探索出“林药共生”的林下经济新路径,至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以林养旅”的发展模式,到丰禾园农业公司转型试水规模化综合性生态园区,返乡创业林间掘金的个体“蝉王”……沿着绿木葱茏硕果累累的林下经济案例一路采访调研走来,从区域联动到产业链深拓、从协会抱团到集群推动、从品牌孵化到乡村振兴,青岛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亮点纷呈,由点及面,正逐步形成“中药材+林下经济+科研科普+休闲康养”深度融合的经济发展模式。

时代背景下,这场“向林而生”的商业变革,正以生态价值为锚点,重塑产业链、激活新要素、开辟新赛道,呈现林下经济全产业链的新活力。

“林药共生”新破局

“我们不仅要向林而生,更要林下生金。”在青岛胶州市花木协会会长、青岛鲁明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向阳看来,青岛的林下经济发展,正迎来了这一朝阳产业发展的好时机。

当记者踏入青岛鲁明种苗有限公司园艺场300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一株株白芍、一棵棵鸡头黄精的幼苗等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场景生机盎然。这片曾以传统苗木种植为主的苗圃,如今正在探索“林药结合”新模式。赵向阳告诉记者,近年来协会企业前往亳州、成都、陇南、定西等国内中药材产业经验丰富的地方不断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胶州市确定以林下中药材种植作为传统花木行业的破局之道,同时选择了适宜青岛林下种植的鸡头黄精和白芍作为突破口。

赵向阳告诉记者,黄精、白芍的生长周期为4~6年,在第三年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开始收获,并且已与菏泽、亳州药企达成收购意向。如果中药材能够与苗木共生,收益将会更高。“比如,按每亩种植4500至5000株白芍测算,年鲜货产量约2500公斤,以去年23元/公斤的市场价计算,亩均收益约5万元;白芍还可赏花,能与文旅项目相结合。此外,鸡头黄精药食同源,进行产品加工,市场价值会提升。”

有专家表示,林下种植能够实现“以药养林”。中药材生长可改善土壤结构、提升肥力,根系还能固土保水、减少水土流失,而林木则能为中药材提供遮阴、防风等天然保护,降低外界的不利影响。二者形成良好共生关系,能够促进生态平衡稳定,提升系统服务功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伴随着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的种植产业集群正在形成,青岛林下中药材种植的优势与潜力吸引了协会企业抱团取暖。目前,胶州市已有9家苗圃企业参与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中药材种植面积累积达1560亩,种植品类包括白芍、鸡头黄精、丹参、桔梗等。赵向阳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为推动深加工产业发展,公司还计划开发中药饮片、保健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拓展产业利润空间。同时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中药材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继而推动林下中药材产业向科技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林下掘金”新路子

今年,“林下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其作为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和利用面积有6亿多亩,产值1万多亿元,从事林下经济生产的人数达到了3400多万人,发展林下经济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

林下经济是指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发展林下经济,是推动“两山”转化、实现乡村振兴、提振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

记者采访中获悉,近年来,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指引,将林下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林下经济发展展现出了许多新亮点、新成果。

像返乡创业林下掘金的王培兵与他的“金蝉模式”,就创造了业内的新典型。这个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王培兵承包的60亩金蝉(俗称知了猴)养殖基地迎来了收获季,“现在每天晚上能抓1000到2000只,高峰期每晚超过1万只。金蝉的价格是1元/个,一晚上就能收入过万。同时,周边村民也纷纷加入进来,通过电商平台将金蝉卖往全国各地。”养殖户王培兵告诉记者,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为自己从事这个行业带来了新机遇。

因为是当地规模最大、经营最早的一家,王培兵被周边村民称为“蝉王”。如今,王培兵每天在他精心栽培的柳树林中躬身深耕这一富民产业,实现了“绿富双赢”。

“以林养旅”新模式

乡村要发展,农民要增收,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西部,有一片群山环绕的农村区域,这里被称为杨家山里片区,占地面积23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是天然氧吧。近年来,林下经济的发展,让杨家山里得以将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近年来,片区通过林下空间的拓展利用,适度引入林药、林菌、林养、林游等短周期、特色化产品和服务,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据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片区以林地资源为核心,通过“保生态、活资源、创价值”的三步策略,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据统计,通过林下经济作物覆盖,地表径流减少4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5%。在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也收获了经济增长的双赢局面。通过“三产联动”,丰富农文旅融合新模式,已形成30多个品牌集群,片区年旅游收入突破1亿元,较开发前增长46%。

在杨家山里“以林养旅”的发展模式中,农户通过参与林下种植、养殖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以林下种植中草药为例,平均每户年收入达到5万元,比传统农业种植收入高出3倍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2万元增至3.6万元,80%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同时,农户还通过参与生态旅游服务,如农家乐、民宿等,实现了多元化增收,释放乡村振兴新活力。

“林下经济”新动能

从“绿山头”迈向“富口袋”,林下经济让越来越多的乡村美起来、富起来、旺起来。以林药、林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代表的林下经济生态红利,也惠及越来越多的有市场前沿卓识的绿色企业。

走进青岛丰禾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园区,紫薇、广玉兰、海棠、造型龙柏等30余种观赏性苗木与芦花鸡、里岔黑猪等和谐共生,林下产业欣欣向荣的生动画卷铺陈展开。

该园区占地面积约650亩,定位是集苗木培育、禽畜养殖、蔬菜种植、生态观光于一体的规模化综合性生态园区。据公司负责人肖玮介绍,园区始终坚持原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通过低密度散养、季节性调整等方式,既保证了禽畜品质,又避免给生态带来太大压力,实现循环利用。“园区现存栏母鸡5000只,年产蛋量10万斤;公鸡年出栏量在两万只左右。近期还从深山农户手中引进了‘狗山羊’,进一步丰富了林下养殖品类。公司目前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方式,取得较好效益。”

有业内人士表示,做大做强林下经济,要强化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增强林下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打造林下经济特色品牌,推动林下经济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

青岛在未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充分考虑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分类分区确定林下经济主导产品,打造一批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特色品牌。

林下可生金,绿富可双赢。据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市场配置促进和改革发展处副处长房娟介绍,今年以来青岛市大力扶持发展林下经济,不断促进全市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已经初步形成以林药、林菌为主的林下种植业和以林禽、林畜为主的林下养殖业产业链条,同时积极探索森林康养、旅游等绿色产业。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模式升级,多元化发展林下经济,逐步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青岛经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姜姗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