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琴屿新观 | 厚植科创沃土,青岛奔涌向“新”

唯奋楫者先,唯创新者强。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浪潮中,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激发经济活力的关键引擎。

青岛将科技创新的基因深度融入发展血脉,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青岛成果丰硕:崂山实验室“问海”大模型,作为全球高分辨率海洋环境智能预报系统,可以在90秒内预测出未来15天的全球海洋环境;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发的高比能、长寿命全固态锂电池,为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突破;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全国首列碳纤维地铁“碳星快轨”,以其轻量化、高效能的特点,引领了轨道交通技术的革新……

数据最能直观展现青岛科创的“含金量”:2024年,青岛共1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43%,100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36%;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777家、占全省1/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650家、占全省1/4;新入选国家级科技人才工程39人、占全省40%;新建9家省成果转化联合体、产业化基地、中试示范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占全省1/4。

青岛的科技创新之路,是一条以改革为引领、以谋划为先导的坚实之路。青岛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锚定“高质量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的“一个总目标”,聚焦“四个主攻方向”,瞄准“五年五个翻番”的宏伟目标,做到“六个持续发力”的科技创新工作思路,为青岛的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的改革活力。

按照《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年)》,争取到2028年,五项重点科技创新指标力争实现“翻一番”,包括科技型企业数量翻一番、超过2.2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翻一番、超过800亿元,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数量翻一番、超过2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翻一番、超过1200亿元,技术经纪人数量翻一番、超过3400名。

在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上,青岛以制度创新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切入,全面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效能。青岛出台了《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立法保障;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青岛市行政审批和政策惠企“一线联企助力行动”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为市场主体打造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围绕“海创计划2.0版”、科技金融、产研对接等关键领域做好制度设计,推出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形成了科技创新政策的“组合拳”。

科技创新不仅要强在顶层设计上,更要强在产业融合与发展上。青岛紧密围绕重大战略和产业实际需求,每年精心布局上百项科技攻关项目,实施了包括“国芯万屏”“虚拟现实”“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在内的多项科技示范工程,并成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青岛仪器仪表集群和由青岛牵头申报的山东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上榜。加上此前入选的青岛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青岛已有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山东省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的2/3。

青岛高度重视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24年,青岛市新登记民营经营主体占比高达99.4%,跃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较上年同期前进1位。青岛培育出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拥有创新型中小企业355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17家、“小巨人”企业216家,优质中小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这些企业以“小而精”的姿态,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生力军”。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制胜未来。当下,青岛正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厚植科技创新的“沃土”。根据《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年)》,青岛将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引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以科技研发投入为保障,高质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强市。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孙梦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