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而生,因海而兴。今年是青岛获批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作为山东的经济中心、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青岛在全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持续贡献力量。
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了向海经济,“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优势,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2023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为5181.3亿元,同比增长6.5%,约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3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2.9%。
近年来,为加快推动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勇当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排头兵,青岛先后印发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包括:《关于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意见》《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五年规划(2022-2026年)》,专为海洋企业成长量身打造的《青岛市关于实施“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的18条政策措施》,着眼于未来科技发展的《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等。
在全国范围内,青岛率先推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海洋15条”综合性产业政策,为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青岛不仅着眼于推动海洋经济的增长,更致力于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等“五个中心”,举全市之力推进海洋高质量发展。
通过精心实施一系列规划和政策、积极打造一流的海洋领域营商环境,青岛先后培育了山东港口青岛港、国信集团、北船重工、明月海藻、聚大洋等一批具有卓越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涉海骨干企业。
其中,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第10次刷新世界纪录,展示了其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水平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北船重工聚焦研发设计、研发中试及成果转化,成功承接法国达飞海运集团10艘集装箱船订单,标志着在船舶业由传统船型向高附加值船型转型升级;明月海藻和聚大洋突破了国外垄断,其生产的藻业海藻酸盐系列产品占据全球市场的30%和25%份额……这些企业不仅推动了青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为我国海洋产业的繁荣贡献了力量。
在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青岛聚焦创新策源、产业迭代、人才集聚等维度,深度对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持续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企业创新能力。
细数青岛经略海洋的发展成果:拥有涉海两院院士23人,约占全国涉海院士总数的30%,涉海院士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聚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涉海高校、科研院所,海洋高端平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成功攻克了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产业化等一批海洋核心技术,彰显了青岛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今年5月,国内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2号”实现陆地完工,它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与“深蓝1号”一起养殖三文鱼,共同打造我国的深远海“蓝色粮仓”;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也在5月离港启运,已抵达南海流花油田海域。
40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青岛从沿海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华丽转身。展望未来,青岛将继续扬帆远航、向海图强,在开放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构建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强海洋经济建设,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注入深邃智慧与澎湃动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孙梦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