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最“老”公交线路“庆生” 窥见岛城公共交通城市变迁

由天泰体育场驶向泰山路,单边里程8.1公里、13个站点……自1955年4月15日被青岛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服务线”至今,青岛6路线已走过了65年的岁月。从有人售票到无人售票,从铰链式的大通道公交车到如今的纯电动公交车,6路公交线见证着岛城公交的变迁史,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2003年7月,6路线被交通部、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1955年的4月15日,6路线被青岛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服务线”,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条“青年服务线”。这是6路线获得的第一个市级以上荣誉,也是6路线历代职工一直珍视并引以为豪的荣誉。每年的4月15日,6路线职工都会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的形式,为“青年服务线”庆生。

线路变迁:青岛市第一条沿海旅游线路

作为青岛市最早的一批公交线路,6路线最早开通的历史要追溯到1945年,但当时只是标明从大窑沟至中山公园,并没有线路号。中间受战争影响,这条公交线停止运行。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4月,这条线路重新开通,兼顾市内交通和沿海旅游双重功能,是青岛市第一条沿海旅游线路。如果从1945年开始算起,6路线至今已开通了75年。

作为岛城沿海开行的第一条公交线路,6路公交承载了岛城太多人的回忆。据全国劳动模范、原6路线驾驶员张丽霞回忆,当年中山路很繁华,而大窑沟则是中山路最北端迎送游人的集散地,常常是人山人海,乘客排队能一直排到小港。“遇到节假日,5分钱一张票一天能卖1000多元,6路线的日均客流量达到20000多人。那时候的6路线,乘客基本上都是喊着‘1、2、1’的口号往上挤,场面非常火爆。”张丽霞表示,这种客流火爆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1994年,青岛市级机关办公大楼通过竣工验收,城市框架由西部老城区延伸至东部地区,加之岛城公交车数量增加、公交线路不断丰富,从1998年到2000年间,6路线的客流量大约减少了60%。

2015年3月,6路线将终点站从大窑沟延长到泰山路,增加了小港、海员、大港客运站、大港、泰山路5站,线路长度由原来的5.4公里增加至8.1公里。一方面解决了小港周边居民的出行难题,另一面也解决了原来泰山路到中山公园没有直达车的难题。这条线路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同时也见证着岛城公共交通的发展变迁。

车型变迁:从“万国”车到纯电动环保车

从1945年建线至1949年初,6路公交运行车辆全部是载客少、车容差、性能低的外国破旧汽车;新中国成立后,岛城的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开始加速;1958年,公交客车修造厂改装生产的“跃进号”在6路投入使用;上世纪70年代,6路开始使用铰接车;2000年以前,6路的公交车除了少量的柴油车外,大部分为汽油车,车型方向没有助力,还是老式的前置发动机;随着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青岛成为奥帆赛承办城市,公交车更新换代的步伐开始加快,6路线也由汽油车逐渐更换为柴油车;2020年3月,6路线全线更换为纯电动公交车,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换升级。

对于车型的发展变化,山东省劳动模范、6路线驾驶员王艳告诉记者,“随着车型的不断更新,公交车驾驶员的劳动强度也在不断降低。”王艳回忆起开铰接公交车时,由于车身较长,城市道路比较窄,车辆方向盘没有助力,每次遇到转弯处都必须提前打方向盘,一旦方向盘打晚了,车辆就转不过去,开起来非常吃力。随着公交车型不断更新升级,由汽油车到柴油车、天然气车,再到现在的纯电动公交车,车辆的更新换代带来的是更加舒适的驾驶体验。王艳表示,改革开放的40年间,6路公交车的车型由从国外引进的“万国”车型,到本土修造改装的“跃进号”,再到如今的纯电动公交车,车型向着更舒适、更环保、更绿色的方向更迭,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

服务变迁:多项公交“老绝活”诞生于此

青岛公交行业的“一碗水”“老秒表”“问不倒”“四稳、四准、四不开”等老绝活,也都是在一代代6路公交人的摸索、总结和提炼中,诞生并推广到其他线路上的,如今已然成为青岛公交的“活招牌”。

在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的同时,结合新时期社会对公交行业的要求,6路线先后涌现出“一口清”“景点通”“英语能手”“手语能手”等服务绝活,一个个服务技能展示着6路人的细节服务、优质服务,让这条有着多年光荣历史的路线焕发出新的风采。如今,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普及应用,新一代6路人不断开拓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展示自我风采,并提出了“打造37℃恒温车厢 让服务始终如一”的理念,不断推出“花房公交”“问候车厢”“樱花专列”等“暖行”举措,推动公交出行由高满载率向高舒适度的转变。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李倚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