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尽管在20世纪的动荡风云之中,是老舍、梁实秋、闻一多等上个世纪中国文化名人生命中或长或短的驿站,正像苏轼的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风云际会,他们在山东大学相逢。在战争频仍的年代,他们星散。大时代下的个人如浮萍,行迹不定。又如同风中的草蓬,在时代的车轮带动下,身不由己地向前。
如今,很少有人关注他们了,只有少数人到此寻踪发思古之幽情。但他们的存在,之于青岛,已经是血脉相连,他们已经渗透到青岛的文化中去了。像春雪,融化在泥土中,成为岛城的营养。又像河流,奔涌着到了大海,在海洋中看不到小溪和河流,但它们就在其中。
只要你细读这篇王统照笔下的青岛新秋,就会在青岛的大街小巷,在青岛的老房子里,在海滨的潮音中,和他相逢。
王统照笔下的青岛
岛国新秋.青岛印象之一
那儿有浅蓝的天,深碧的海,那儿是大日尔曼帝国为我们巨宦富商、公子王孙所开辟的琉璃世界,桃源胜地!
夏天冉冉尽了,秋来了,海风是凉凉的。避暑的阔人被窗前的冷月唤醒了枕畔幽梦,心里袭来一丝飘忽的怅触。夏去得真快,好像海水浴也还没有洗畅呢。
那儿的夏天是值得留恋的。
灼热的风吹不到岛上,那里没有热汗淋漓的人。你爱看山?崂山离得不远;你要玩水?眼前就是一片静荡荡的海。你要什么都有:跳舞场、电影院、咖啡店一切都市人所需要享受的,都替你打点舒齐了。
闲着无聊,驾汽车兜兜风罢:马路整洁宽敞,起伏回旋,依着山势的高下,展现不同的街景,显得掩映多姿。路旁都是罗伞般的槐树,在阳光里投下一带浓阴,连空气也给染绿了。满街槐花开得正好,香风一阵又一阵地扑人怀抱。
。。多姿的植物就像一袭风衣,妩媚着这个城市。花树们曼妙的腰身,依偎着兀自沉默的老建筑。基督教堂日复一日地响起钟声,一如百年前,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要散步吗?海滨公园,第一公园,由你自己挑。
用过丰盛的午餐,在别墅的凉榻歇个午晌,就到汇泉去罢。那儿的海水浴场是全国第一!海水是一片明蓝,水晶宫殿大概也就是这样,眉黛一般的一抹云山衬在远处,当中点缀着螺髻似的赭色礁石。沙滩像黄金铺地,却又柔软如茵,人多极了,男的,女的,浸过水的黄发青丝,彩色的游泳衣,人鱼般婉曲的身体,在浪花里滚着,在沙滩上躺着;笑声语声随着浪花纷飞。
就是这样在浪花里浮沉,在沙滩上徜徉,让炎夏的白昼偷偷溜过。厌倦了,你可以向沙滩后面走去,疏疏的绿树林子里设着茶座,进去喝一杯太阳啤酒(青岛啤酒之一种),喝一瓶崂山矿泉水,或者来杯可口可乐罢;无线电播送的西洋音乐和东洋音乐在招诱着呢。
蓝天变成黑天,碧海变成墨海,小青岛上的灯塔在黑暗里明灭。

栈桥上这时候可热闹了。
栈桥:长堤似的一直伸到海当中,桥下浪花老唱着神秘的歌。人在桥上,风在海上。散着步的男女,慢腾腾地显着悠闲的姿态。偶然有三两个姐儿并肩笑语,一阵香风过去了,后面却有一二个哥儿追随着指点评论。爱呀,喜剧呀!青岛的夏天呀!
青岛是天之骄子,两难具,二美并:锦绣江山兼备物质文明,西方帝国和东方帝国相继为我们借箸代谋,着意经营的避暑胜地。
那儿的夏天是值得依恋的,可是夏天冉冉尽了!(1933年9月)
王统照简介
王统照(18971957)现代作家。字剑三,笔名韦佩、容庐、卢生等。山东诸城相州镇人。1913年,考入山东省立一中。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次年参加五四运动,从事新文学创作。1924年就任中国大学教授,两年后迁居青岛。1931年赴东北短期教书并游历,将沿途见闻和东北危亡的深切感受写成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并构思著名的长篇小说《山雨》。曾任暨南大学教授、开明出店编辑。抗战胜利后返回青岛,任山东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文联委员、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长等职。出版了诗集《鹊华小集》、论文随笔集《炉边文谈》、6卷本《王统照文集》等。
(本文引自《名人笔下的青岛》,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片由青岛出版社申尧先生拍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