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大附院胡瑾阳:从小的军人梦支撑她义无反顾冲到抗疫最前线

青大附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132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已有42天,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胡瑾阳就是其中的一员。她的父亲和哥哥都是解放军战士,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从小有一个军人梦的她,毅然剪掉了自己心爱的长发,第一时间报名请战,投身到赴鄂救援的队伍。3月21日,利用胡瑾阳休息的时间,本报记者电话连线了身在武汉的她,了解了胡瑾阳在前线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一句“没事我不怕扎”

无限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

青大附院接管的病区主要收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目前已累计救治患者95人,治愈出院71人。虽然很危险,但是胡瑾阳已经习惯这种工作环境,从当初对未知的害怕转变为对防护的自信。“开始没有接触的时候,心里还是比较害怕的,毕竟离患者口鼻那么近,加上对这种病毒的传播能力不是那么清楚,万一感染上自己还好说,给医疗队带来麻烦可就得不偿失了。后来,经过医院的反复、细心的培训后,我有足够的信心做好防护,也就没那么怕了。”胡瑾阳说。

平日里一个简单的采血工作,由于穿着防护服和紧张情绪的作用下显得十分困难。胡瑾阳第一次给病人采血的时候,感觉全身都在使劲,手也不由控制的发抖。此时,患者张阿姨注意到了她紧张的状态,一句“孩子,你就大胆的扎吧,扎不好咱们重新再来,阿姨不怕扎。”让胡瑾阳信心倍增,感觉此时的张阿姨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立即缓解了自己的紧张情绪,成功的给张阿姨采血。“经过张阿姨的事情以后,我感觉已经像一名老护士一样自如了,防护做得更规范,但精神却放松了许多,在重重防护之下对病人的护理也是得心应手。”胡瑾阳说,我们所有人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患者赶紧好起来,毫无杂念地希望他们好。

胡瑾阳正在为患者理发。

克服一切困难

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救治患者之中

南方和北方的差异让许多援鄂队员都会感觉很不适应,但是这些一线的战士们却并不在意,而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当地会尽量按照我们的习惯来为我们准备吃的、用的东西。比如开始时只有米饭,后来给我们医疗队的配餐就有馒头了,再后来还增加了发糕之类的。其实这些问题我们感觉都不是问题,有的吃能让我们有力气去救治病人就可以了。”胡瑾阳笑着告诉记者。

现在武汉的天气慢慢变热了,气温都达到了26度。然而,在常人可以穿短袖的时候,胡瑾阳和她的同事们依然要穿着三层防护服,戴着三层手套和护目镜工作。如果要进入有气管插管病人的病房还要戴一个面罩,即使站立不动都会很憋闷。医护人员每天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打湿,从病房出来衣服都会滴水。“防护服每天要穿五六个小时,感觉自己像个充了气的大白。”虽然辛苦,但把患者当自己家人的胡瑾阳,每天看到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就充满了战斗的信心和动力,看到患者病愈出院就觉得自己的付出特别值得。

疫情结束想告诉妈妈:“您的女儿长大了”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危重症患者逐渐减少,方舱医院已全部休舱,已经陆续有医疗队返程。但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所在的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将继续坚守。“我们会站好最后一班岗”,胡瑾阳说,“疫情结束以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回家,给妈妈讲讲这段时间的经历,告诉她,她的女儿长大了。”

在驰援武汉之前,医院要求援鄂队员上报家里联系人电话,胡瑾阳说“联系人报护士长吧,我没告诉家里人呢”。趁着晚上,上大夜班,脸上没有防护用品留下的痕迹,洗把脸,画个淡妆,她把手机靠近脸部,找一面墙壁站定,给母亲打个视频电话,让母亲无法看到房间背景。她给母亲展示她的短发,问母亲,“我自己剪的,好看不?”母亲从她的脸上看不到孤单、紧张和焦虑,看到的只是快乐和开心,母亲也就放心了。

连续多天视频中吃盒饭、泡面让细心的父亲发现了异常,她不得不跟父亲说了实话。虽然有担心,但父亲还是对胡瑾阳的行动表示了支持,父亲和哥哥一致为她打掩护瞒住了她的母亲。“结束后再告诉她,我在这边经历的苦啊累啊都过去了,平平安安的回家了,妈妈应该会很高兴吧。现在我长大了,我俩要有些角色互换了。”

樱花会盛开,春天会到来。我们期待战“疫”胜利的时刻胡瑾阳和她的伙伴们共同唱响那首他们填词的《江海同心》。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陈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