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春亮色!智慧春耕中的90后“新农人”

春耕中不乏90后“新农人”。青岛有田农业就有这样一对“育苗夫妻档”于随飞和丈夫程凯亮,他们两个人通过操作物联网大棚实时监控系统可以完成500万株种苗的培育照料。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没有这对夫妻档智能化管理,这500万株培育照料得需要40多个传统人力才能完成。

于随飞和丈夫程凯亮工作所在地是莱西市店埠镇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高标准玻璃温室。走进温室,一个一人多高的柜子映入眼帘格外引人注目。这个“柜子”被称为温室“大脑”,是控制500万株种苗的物联网大棚实时监控系统,是每天陪伴于随飞工作的伙伴,也是管理500万株种苗的奥秘所在。据介绍,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以及喷灌等所有信息数据都会汇集到这个系统中,并自动调节至合适区间,实现对种苗的智能化管理。

“之前人力育苗,一个人一天能育100盘种苗,现在机器一个小时就能育700多盘,节省了数十人的人力成本。”种苗花卉繁育中心经理于随飞介绍,使用智能化管理,最大的变化就是提高了育苗效率,种苗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据介绍,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了4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玻璃温室,实现流水线化操作、管理,提高成苗率和壮苗率。“因为疫情的原因,工人难以返岗,从大年三十到现在都是我和丈夫两个人在进行种苗培育,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培育种苗500多万株。接下来就可以直接种植,此外针对我们镇的经济薄弱村、贫困户,我们以成本价出售,帮助他们巩固扶贫成果。”于随飞介绍说。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在各条阵线有那么多人在努力奋战,身处后方的我们,也一定会全力保障蔬菜恢复生产,为抗击疫情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丈夫程凯亮表示。

作为90后,于随飞本可以和同龄人一样,拥有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2015年,刚大学毕业的于随飞看到家乡专业人才贫乏,对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她决定做一名“新农人”。如何打破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发挥现代科技力量,于随飞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学习,从育苗到日常管理,再到对接客户、指导农民种植,从熟悉仪器技术操作到改造筛选种苗,于随飞反复试验直到熟练掌握应用,基于此于随飞的农民事业逐渐走上了正轨,这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职业新型农民的决心。

“随着更多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如今的农业生产越来越智能,越来越高效,农民也逐渐变成体面的职业。”谈起未来农业发展前景于随飞信心十足地说道。

通讯员  魏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