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卓然而立,青岛陆港新城快速崛起

发展需要底气,对于青岛北部的标杆新城——陆港新城来说,这份底气来自建设项目利好不断。

2019年以来,青岛百联奥特莱斯、山九现代物流、上海通号信号系统维保中心、四方所轨道交通核心系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优质项目纷至沓来,进一步补齐城市发展的短板,刷亮城市产业底色,使陆港新城在青岛市即墨区西部实现华丽转身、强势崛起,与东部的青岛蓝谷渐成遥相呼应之势。

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一座颇有成色的新城拔地而起,其成功的奥妙源自何处?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且看陆港新城,位于即墨区西南部,地处即墨、胶州、青岛高新区交汇处,总规划面积136平方公里,包含蓝村镇102平方公里,大信镇34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域内交通运输四通八达,胶济、蓝烟、青荣3条铁路贯穿域内,另有6条高速公路、省道在此交汇,地铁16号线自东向西贯穿域内。

得天独厚的位置条件为陆港新城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现已列入《青岛市2050远景发展战略》,成为青岛都市区核心区规划的功能组团之一。

陆港新城自诞生之日起,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邀请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团队进行“两城一谷”整体规划,布局慧展之城和云创之城,围绕棘洪滩水库和挪城水库打造两湖绿谷,通过发挥陆港动能和空港优势,使物流人聚,空间缝合。

“吴志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经参与过雄安新区的规划,团队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是很高水平,吴院士一般不给乡镇做规划,但是我们这个地方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发展前景吸引了吴院士。”蓝村镇党委书记、即墨国际陆港党工委书记周遵贤充满自豪地说道。

2019年是全面落实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新城交通提升行动的第一年,这一年里建设了双向八车道的陆港大道,打通去往胶东国际机场“最后一公里”的站前街,三城路蓝村段拓宽工程开工在即……交通的“生命线”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透过顶级的设计规划,打通了发展主动脉,蓝村镇构筑轨道交通、港口经济、跨境电商、智慧物流、新零售、新材料、绿色建筑和服装针织制鞋八大板块,就此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同时,公路港、铁路港、海港、空港“四港联动”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枢纽体系正在全面形成,产业集群、配套完善、宜游宜居、产城融合发展的陆港新城已具雏形。

放大资源优势,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

“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们这里靠着铁路,靠着新机场,就要围绕铁路、机场做文章。”这是周遵贤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陆港新城位于环胶州湾都市区的中心地带,为打造“海陆空铁”四位一体多式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这里现已形成以青岛港即墨港区为代表的港口经济、以济铁物流园为突破口的智慧物流产业、以城际轨道交通配套基地为支撑的轨道交通产业、以青岛百联奥特莱斯广场为核心的新零售产业、以跨境电商小镇为载体的跨境电商产业、以中航发军民融合产业园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以中青杭萧绿色建筑为崛起的绿色建筑产业、以雪达集团为龙头的针织服装产业八大板块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其中,即墨济铁物流园是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批复、济南局集团公司投资建设,是全国42处物流基地之一,也是青岛地区唯一的大型综合铁路物流园区。自8月29日开园以来,运送一汽大众小汽车突破6万辆,开通辐射全国19个城市的班列,一汽大众(青岛)华东生产基地约50%的车辆通过铁路运送到全国各地。随着奇瑞新能源助力青岛建设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济铁物流园又有了新的战略目标。“我们正与奇瑞新能源洽谈物流合作,等建成投产后我们会再开通一条新能源汽车专用运输线,打造北方地区最大的铁路商品汽车物流基地。”青岛即墨济铁物流园总经理杨双英介绍。

与此同时,陆港新城所地处的蓝村镇充分利用胶东国际机场半小时经济辐射圈内的区位优势,瞄准即将启用的有利时机,蓄力谋划临空经济区。2019年投资2000万元进行站前街西通工程,打通去往青岛新机场的最后一公里;高标准实施临空产业区环境综合提升工程,投资1.64亿元新建集高端住宿、总部经济、会议、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创服务中心,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建成后将成为临空经济区“招才引智”的活力磁场。

腾笼换鸟盘活土地,传统产业转换新活力

南泉工业园是一个老工业园区,由于起步发展早,产业相对滞后,产出效益低。为此,蓝村镇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紧邻青银高速青岛站的地理位置,培育陆港新城新零售OUTLETS产业,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临时“征迁指挥部”,仅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完成占地1260亩,涉及55家企业,建筑面积达40余万平米园区的整体征迁,创造了陆港新城建设“新速度”,并于2019年引进投资13亿元的青岛百联奥特莱斯广场项目,增强了陆港新城的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陆港新城在布局新兴产业的同时,始终没有摒弃传统支柱产业,当地政府下大力气对传统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引导和扶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

兆龙门窗是蓝村镇传统企业的一员,近年来尝试打破传统生产模式,依靠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生产线和综合管理系统,探索通过多渠道自助下单、个性化设计制作、全程网络实时管控等多种方式破题,开启了自动化、网络信息化的生产新模式,步入全球化高性能门窗私人定制新天地,将绿色、节能、环保进行到底。

“之前由于没有数据支撑,工人要懂图纸、会工艺,能识别出数据并录入系统,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错。自从自动化生产推行后,出错率大大降低,产品精度、制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兆龙门窗网络数据化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孟庆华结合企业前后变化介绍,现在工人全程不介入数据运转,只需根据屏幕提示做一定的辅助操作,每人每天生产量由原来的3平方米提高到15平方米,加之先进材料的运用,门窗品质有了质的飞跃,国内外客户相较自动化前数量同比增长50%。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门国锋 通讯员 刘耀泽 徐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