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生态。可以说,用好这些信息技术,才能把握未来教育的脉搏。但是,新的科技手段更新换代、层出不穷,在智慧校园的建设发展之路上,如何避免被技术的洪流裹挟?
在青岛市崂山区麦岛小学校长杨屹看来,“智慧校园”不等同于“智能校园”,“智慧”二字要求我们在充分认可和尊重人的主观能动基础之上,借助技术赋能,实现学校的功能拓展和教育生态重塑,这其中,人的成长、发展需求是根基。
近年来,麦岛小学聚焦智能时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创新改革,通过打造高效课堂、营造智慧空间、构建科创课程体系、探索项目式学习、建设协同发展共生体等一系列举措,营建起一所有思想、有品位、有温度的智慧校园。这所百年老校,正在以勇立教育潮头的坚定与自信,焕发出新的风采。
一呼百应,国内外名家汇聚青岛论道未来教育
扫描仪如同一位超级阅卷员,一分钟就能将全班同学的随堂练习扫描完毕,同时将每个学生的得分率、成绩落点分布图等呈现在电子白板上;用大数据技术给学校装上“超级大脑”,每个同学的学业与素养发展情况都有了详细图谱,所有学生的学习任务都能实现“私人订制”;借助编程赋予机器智能,让它学会识别人物关系,它能描绘出《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朋友圈”……
未来教育是什么样?从上述这些“炫酷”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或许可窥一斑,而这些场景出现在“育·见未来”未来教育先锋论坛暨“课程星球”百校联盟启动仪式上。日前,麦岛小学在百年校庆之际发起这项活动,来自全国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及名校长汇聚一堂,与现场师生共同见证技术之光照进课堂,让科技与思想极速碰撞,在交流分享中一同描画未来教育的生动图景。
这场盛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麦岛小学在教育信息化探索实践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曾经四次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青岛,是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片沃土,如今又在大力推进青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作为在这片沃土上生长起来的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麦岛小学在此次盛会中展现了学校探索创新的阶段成果,也为更多学校打造智慧校园带去了生动案例和样板。
智慧课堂学生“唱主角”,让“学习”真正发生
小学数学中的排列问题对孩子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以往教完这样一课至少需要40分钟,而麦岛小学数学教师张红借助云平台智慧课堂,不但缩短了用时,还增值了课堂容量,孩子们也在活跃的思维运行中得到智慧生发。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课堂上,张红先让孩子们尝试独立解答一个简单的排列问题,她用手机拍下几名同学在答题纸上写下的不同解答思路,然后实时上传到云平台,电子白板上就立刻显示了出来。随后,孩子们围绕这些不同的解答思路展开讨论,在对比中,他们自主摸索出解决排列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之后,张红又引导孩子们解决一些拓展性的排列问题,借助电子白板的触屏移动功能,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视,便于孩子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更为神奇的是,在课堂快要结束时,张红把孩子们的答题纸放入一台扫描仪,几十秒的时间便扫描完毕,电子白板上也即时呈现出所有孩子的得分率、平均分、成绩落点分布图等,手指一点,每个同学的错题都能显示出来。这把老师从机械化的阅卷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对孩子的指导也能做到有的放矢。
“以前老师在备课时耗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但是其‘预设性’往往会‘统制’课堂,束缚学生的学习过程。”张红说,“借助云平台拍照上传等功能,老师可以随时把学生当堂生成的资源作为‘课件’传输到电子白板上,带动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与探究,这种超高的交互性让‘当堂生成’替代过去的种种‘预设’。”
这堂数学课,便是麦岛小学智慧课堂的一个生动案例。这其中的 “教学神器”给观摩者们留下了一个印象,那就是好用而又不破费。借助云平台,当堂只需要老师的一部手机、一台扫描仪,无需i-pad等多媒体终端设备,不改变学生纸质书写的习惯。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智慧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习真正发生。
智慧空间让校园“延展”,教育“穿越”历史与太空
手指一拨,无弦琴便奏出悦耳的琴声,传统绘画中的花鸟游鱼也在眼前鲜活起来;指尖一点,设备启动,《东方红》乐曲随卫星发射回响在太空;还可以置身在虚拟茶园,体验采茶的辛苦与快乐;在屏幕前幻化成李白,举杯邀月,吟诵佳句……这些体验,都来自麦岛小学借助新媒体交互技术所营造的校园智慧空间。
杨屹说,对学校而言,课堂教学中的技术赋能只是新技术应用的一个局部,在麦岛小学,新技术消弭了课堂的知识隔阂,也拓展了校园物理空间的意义。“我们常说,学校应该是像家一样温暖的存在,但是事实上,学校不是家。家庭的装饰风格可以相对固定,学校的空间却因承载了更多的教育、审美、情感诉求而需要时时更新,不断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智慧空间的营造上,新媒体交互技术的进步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她说。
近年来,麦岛小学在打造高品质物理空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引入新媒体艺术项目,通过技术介入、载体升级、场景切换,打造了可迭代、可升级的校园文化景观。体感追踪、光影协调等设备的介入,给孩子们营造出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借助技术实现有限空间的延展,学校的教育功能不断放大。
左手科创教育右手项目学习,培养有深度可持续的学习力
“校庆嘉年华”“虚拟烟花秀”“动态笑脸图”……今年麦岛小学迎来一百周年校庆,在人工智能课上,老师带领学生用编程技术来创作作品,孩子们用各种奇思妙想为学校送上生日礼物。
场景一转,大家的视线又落到一份菜单上,这是麦岛小学食育课程教师刘健带领孩子们制定的“校庆菜单”,近期他们正在开展《校庆味道》项目式学习。这个项目打破学科界限,将菜肴制作与中国传统文学、传统艺术、国宴文化、酒店实践等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孩子们在项目探究中丰富知识、情感与体验。
上述两个教育场景,也是麦岛小学智慧校园的一部分。正如杨屹所说,智慧校园,重在养成有深度、可持续的学习力。“针对麦岛小学的学情,我们把重点聚焦在逻辑思维训练和深度学习两个方面。前者以科创教育为着力点;后者则依托项目式学习,探索学习方式的变革。”
近年来,麦岛小学在科创教育上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道路。顺应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打造了全新的科创空间,构建了独具特质的科创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师生信息化运用素养,多项成果在国内外 “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佳绩,学校的STEAM科创团队在区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学校也因此成为首批山东省人工智能示范学校。从四年级开始,麦岛小学全面普及编程课程。编程课程是途径而不是目的,课程设置的重点是经由可视化、实操性强的编程训练,实现严谨的逻辑思维训练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先后进行了scratch、python、智能物联开发板等编程课程的校本化研发,丰富了信息课堂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拓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2018年,学校STEAM科创团队研发的“‘喵星人’的智能家”项目,以项目式学习实施,为学校拿下了科创教育领域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师生的研究成果也被评为青岛市精品课程。
如果说科创课程夯实的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基础,项目式学习则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力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2019年,麦岛小学加盟全国项目式学习学校联盟,学校的项目教学团队基于学生问卷中最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先后打造了《班里来了 “新朋友”》《不一样的校园美容师》《设计能鼓励阅读的校园流动书屋》等一个个独具匠心的“项目”,让师生基于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切入学习,通过参与主体驱动、与真实世界链接、切中学习的核心、有组织的合作及多元化的评价,塑造学生将核心技能应用于日常任务中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应对复杂挑战的高阶能力,提升学生应对不断变化环境的高格素质。
发起“课程星球”,让未来教育之光照进更远的课堂
信息技术给教育插上了 “翅膀”,让先进的理念和优质的资源得以“飞向”偏远地方和薄弱学校,有效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在这个层面上,麦岛小学也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2018年,麦岛小学牵手惠特小学,成为崂山区 “一长两校”集团化办学首批试点。着眼于“突破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实现协同共赢”的发展规划,学校以实验校身份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依托华师大强大的智力支撑,积极探索新时代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的新路径、新样态。学校明晰了课题引领下 “麦岛小学与惠特小学协同发展共生体”的行动路径,先后探索出基于两校教师双师模型的 “四个同时”机制和信息化跨校研修平台建设方案,充分发挥两校优质资源互促共融,为区域的教育公平发展提供了具有参照意义的实施样板。
如今,“麦岛理念”和“麦岛经验”可以走出青岛,分享到更远地方。为了打破“信息孤岛”,把未来教育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学校,麦岛小学提出“共享+”和“公益+”的思路,发起成立“课程星球”百校联盟,意在集百校之力,聚百课微光,让这颗充盈着新技术、新能量的星球,助力各校共同实现“一校投入,百校受益”的美好愿景。
在联盟启动仪式上,来自北京、南京、杭州、哈尔滨、深圳、苏州、青岛、英国、美国等地的30余所国内外名校成立首批“课程星球”联盟。未来,这个联盟还将不断扩容壮大。联盟成员将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改革创新经验,为教育信息化2.0的快速发展和升级换代提供“星球”模式、“星球”经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