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攻坚方案发布,提出5项攻坚行动17项工程——到2022年全市至少新建7所普通高中

昨日,青岛市教育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青岛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攻坚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攻坚方案》),对我市今后几年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作了全面的安排,并围绕解决基础教育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提出了5项攻坚行动、17项工程。

13所中职将开办综合高中班

5项攻坚行动的第一项就是实施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攻坚行动。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学位保障、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化解、普通高中学位扩增、综合高中发展等4项工程。到2022年,学前教育阶段,每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0所,全面完成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力度,显著增加城镇地区普惠性学位;义务教育阶段,新建、改扩建50所义务教育学校,并加快居住区配套学校建设专项整治,解决中小学规划未建问题;高中教育阶段,全市至少新建7所普通高中,新增1万个学位,至少完成19所普通高中改扩建,增加9000个学位,通过现有普通高中挖潜,增加2.2万个学位;全市13所中职学校开办综合高中班,增加1万个学位。

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姜元韶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透露,明年青岛2中将从16个班扩招至20个班,新增的4个班将在新建的青岛世园学校上课,管理团队、任课教师以及校长均来自青岛2中。同时,15中、17中、19中、39中、67中等明年也将扩大招生规模。

至少建立5个优质普高集团

实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攻坚行动。推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等4项工程。到2022年,力争1/3的区市达到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区、市)创建国家规定标准,全市至少建立5个优质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力争500所学校与国内外名校结成友好学校(姊妹学校),力争新引进2~3个优质教育集团实施委托办学,新引进3~5个优质民办教育集团、知名企业来青办学。

发展多样特色高中教育。分类施策,做优做强职业教育,推动“县域”中职学校综合办学和城区中职学校整合优化、特色办学;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加强中高职一体化建设,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通识+技能”要求,推进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改革,构建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管理模式、评价机制,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综合高中发展模式。推进特色高中建设,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在人文、社科、理工、艺体等领域开展特色办学探索,形成普通高中百花齐放局面。

据了解,今年我市在优质高中集团化办学有效破题,青岛2中、58中教育集团近日即将挂牌成立,青岛58中高新区校区开工建设,青岛艺术学校西海岸分校正式运行;全市综合高中数量达到11个。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吸引力不断增强。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正式招生,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调整列入山东省“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

推出50个新教学法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攻坚行动。推进考试招生评价改革、精品课程优质课堂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海洋教育推广等4项工程。将学科竞赛优异学生培养、学业成绩后30%学生指导情况等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并加强优秀教学法总结推广和教学研究工作,到2022年,全市推出50个适应新时代教学要求的教学法,建设200个学科教研基地。同时,积极培育教育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和推广人工智能和可视化应用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打造从学前到高中的蓝色海洋教育课程,推出“海洋VR教育课程”,探索海洋实验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课程。加快海洋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运行,升级海洋教育节,增加全国性海洋实践活动,建设全国一流的海洋教育基地,加快建设海洋教育示范城特色市。

每个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技能

实施全面育人攻坚行动。推进“五育并举”、家校联合育人共2项工程。建立两项机制,第一项是项目带动机制,通过深化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项目进课程、进家庭、进社区、进评价,让学生获取支撑终身发展的良好道德品质、基本生活技能、体育美育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例如,体育艺术方面,确保中小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技能和1~2项艺术才能;劳动教育方面,编写出版劳动教育教材和综合实践指导丛书,推动各区市至少建成1处区域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我们还将与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合作,打造一批天文、电子、人工智能等高水平“科技教育飞地”,为科技教育实施搭建平台。第二项是家校联合育人机制,继续发挥好“家长大课堂”“家长面对面”“家校合作网”三个平台和品牌优势,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合力。姜元韶介绍说,全年共组织3次市级“家长大课堂”,视频点击量超过312万人次;组织市级“家长面对面”活动188场,与4.75万家长面对面交流,31.7万家长观看了视频直播;109万家长参加“百万家长进校园”活动;“青岛+家校合作网”浏览量32.3万人次。同时,要加快阳光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富有活力、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

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实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攻坚行动。推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权益和待遇保障共3项工程,坚持引育并举的原则,全面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方面,提高新招聘教师学历门槛,鼓励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到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自主招聘国家公费师范生,到“双一流”高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引进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优秀毕业生、省特级教师等高层次人才以及教育教学技能大赛获奖者等,让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加大教师个性化培训力度,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名师,打造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辐射带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同时,推进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联动长效机制建设,定期开展教师工资保障情况督查。推进教师管理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加大对一线骨干教师、班主任和乡村教师的倾斜力度。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王墨然

>>链接

减负“一刀切”? 教育部:不能搞!

据新华社电“学习一点负担都没有,那怎么可能呢?”在教育部14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回应近期社会高度关注的学生减负问题时表示,减负不能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减负。

吕玉刚认为,减负不是让学生没有学习负担,是要优化学生的合理负担。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优化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要针对当前学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同时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坚持因材施教,提供选修课程、弹性作业和帮扶辅导,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保障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在吕玉刚看来,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仍然要鼓励。他说:“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让学生的努力付出是值得的。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

教育部强调,学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质增效,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解决好学生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等问题。同时,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