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未来教育需要你重新想象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郭菁荔

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将教师从批改作业、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辅助教师进行口试测评、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协助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传统教育正在被人工智能(AI)技术悄然渗透。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它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师生关系,等等。”在日前于 青 岛 举 行 的2019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国内外专家们围绕“AI如何改变传统教育”展开讨论。与会专家表示,教育行业将是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传统学校是机械化、批量化生产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以牺牲人的个性为代价;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成长,让我们回归尊重人个性的时代。

当AI遇上教育——

“化学反应”悄悄发生

“每一次新技术的变革,都为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改变的力量。”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朱永新说,技术变革对教育主要有三方面影响,教育工具的改变,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结构的变化。“如果没有结构性的变化,技术只能作为‘末流’而存在。”朱永新指出,“教育也到了结构性变化时期。传统学校是机械化、批量化生产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以牺牲人的个性为代价;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成长,让我们回归尊重人个性的时代。”

“如今,全国20多个省市的考试已引入人工智能技术,25000所学校用上了人工智能的教育产品,教育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副总裁王卓说,课前,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为教师提供智能备课工具,帮助教师定位教学重难点,提高备课效率;课中,基于智慧课堂,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并根据学生学情,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课后,智能批改系统可实现主观题自动批改,助力教师减负增效。

“人工智能,我觉得还些许遥远。”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说,但我们今天说的“互联网+教学”,其实就是人工智能的前奏,我们运用互联网教学来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教学理念。但“人工智能+教育”实施的困难在哪里呢?“我想是如何通过这样一个技术平台,激活孩子自身的思维、内在的动力。我相信激活之后,我们长期悬而未解的学生负担过重的教育环境一定会改变。”他说,“人工智能从根本上解决的是我们人的最大功能的激活问题。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球,激活他们,我们的教育就会真正改变。”

技术外的烦恼——

育人比“炫技”更重要

“发展智慧教育,切忌‘炫技’。”视源股份未来教育集团(希沃)总裁黄明寒说,智慧教育突出个性化、体验化、智能化等特征,技术可以改变教育,但教育与其他行业不同,教育有其独特性。“正如乔布斯所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对学校教育影响那么小。这其实也提醒我们,智慧教育更重要的是育人、实现人性的改变,切忌‘炫技’,要认真研究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他认为,技术必须与场景融合,与行业深度融合,如果不融入教学过程、教研过程中,那么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是非常松散的。

“当机器智能快速发展之后,人类教师还需要吗”这个问题是许多老师的疑问。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少卿说:“这是单领域的问题,最后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智能社会与智慧社会的区别?我认为智慧社会是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融合的社会发展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和生态。智能社会仅是从技术角度对社会发展表述。智慧社会更加需要的是复合型、创新型、战略型、智慧型的人才,能够把人工智能和自己的智慧相融合来从事劳动创造。当许多工作能够被机器智能承担之后,那么老师应该更加指向的是高阶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教育合作能力等。”

人工智能还需要加深对人类情绪和情感的识别及了解,并与脑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相融合,这些方面的研究将对 “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认知神经语言研究会副会长赵仑表示,脑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举例说,脑科学技术可以应用于教师评价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情绪处理能力。脑科学研究发现,优秀教师更容易觉察到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进而知道如何帮助孩子。

AI如何赋能未来学校——

为孩子构建数字画像实现因材施教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是改变教育图景的重要手段,但给教育带来根本的改变要走的路却显得十分漫长。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可能超过人们的想象,当颠覆性的那天来临,它会带我们进入理想的教育“乌托邦”。

AI如何赋能未来学校?朱永新认为,未来教育评价不会只重结果,AI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教学的 “全过程”记录,帮助一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帮助评价者更好地了解被评价者;未来学习的场景也会发生变化,学校将不再是传统学校,而是现代意义上的学习中心;教室也将不是传统的教室,而是形成一个个小组,学生进行项目学习、主题学习。

王卓描绘到,未来课堂会形成一个数据的采集中心和一个数据现场即时处理中心,能跟学生进行智能的交互。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智能的“智慧学霸”对他整个教育过程进行数据全程采集,在他遇到了学习困难时,给他提供及时的助力。而这种全过程伴随式数据采集,也将为每位学生构建出数字画像。基于画像,教师可针对学生个性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教育也随之进入因材施教的时代。

“未来的学校对学习的支持能力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未来学习并不单纯在学校内,它会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的培训机构,它一定是一个网络空间和学校实体空间共生的一种学习模式。”王卓说,学生未来走到社会上,他需要多种知识源给他赋能,也许这个知识源是企业,是教研机构,或是一个人。能否建立对这些知识源的连接能力,是一个学生未来能否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否成为创新人才的关键。“我们要思考的是在未来的教育中,如何给他构建这种联通学习的能力。”他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