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青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为目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建改并重、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增强活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高等教育呈规模扩张、发展提速、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人才培养层次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仅有山东大学一处高校,在校学生千余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高等教育事业经过恢复和调整得到了较快发展,经过资源整合组建了新的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高校先后落户岛城,更名后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层次。再加之民办高等教育的参入,使得全市高等教育力量更加雄厚。2018年末,我市共拥有普通高等院校25所(含民办),比1949年增加了24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39.8万人,是1949年的近400倍,年均增长9.1%;目前,我市每万人口拥有高等教育学生数为424人,比1949年的2.5人增加了170倍。
职业教育由数量向质量提升
我市的职业教育自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后开始起步,当年青岛市仅有中专17所,招生2201人;技工学校4所,招生499人。1983年至1991年,我市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1987年青岛市政府成立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使职业技术教育得以迅速发展。1989年以来,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适时调整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结构,有16所职业学校与24个局(公司)联办了50个技能专业,初步建立了适合各行业特点的初级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8年青岛市有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和成人中等学校共计72所,在校学生11.6万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已由1978年的4269人增至2018年的31879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从1978年的2000人增至2018年的51440人;技工学校在校生人数由1978年的865人增至2018年的32110人。全市高中阶段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我市职业教育人数2005年达到峰值后,由数量扩张转变为更加适合市场需求、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质量提升。
基础教育快速均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物质条件的逐步改善和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教育问题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问题,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经历了普及初等教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等阶段。特别是1993年颁布了《青岛市义务教育条例》,标志着我市九年义务教育已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截至1994年上半年,全市160个乡镇全部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并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两基”目标比全省提前三年半,比全国提前六年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和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中小学校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而学校布局、师资力量配备、校均人数则更趋合理,办学效益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我市小学由1978年的2643所调整为2018年的713所,普通中学由1978年的655所调整为2018年的319所。小学校均学生数由1978年的140人上升到2018年的799人,普通中学平均在校人数由1978年的264人上升到2018年的1208人。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姜喆 通讯员 于淼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