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 刘金震
教师是那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第35个教师节正式到来,记者近日采访了几位老师,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求学故事,讲述踏上教师岗位之后的感悟,也通过他们的故事了解时代的变迁。
60后
出于经济考虑读了师范
后来深深爱上这份工作
出场人物:青岛16中赵文祥老师
1967年出生的赵文祥老师,1990年参加工作,后来从河北来青岛任教,细细算起来已有近30年教龄。赵文祥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初中在县里是前两名。初中毕业时,他选择了到中等师范学校就读。其实,班主任不愿意他读中等师范,鼓励他考高中。但赵文祥家庭条件有限,出于经济考虑去了师范学校,之后又考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毕业进入了教师行业。
在当时,大学生可以说是香饽饽。但赵文祥老师刚刚参加工作时,感觉教师社会地位不算高,工资和奖金相比生产单位偏低,身边有不少教师选择了转行。而他从事这个职业之后,爱上了这个岗位。“教师是一个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他告诉记者,这份工作给了自己成就感。之前在河北任教时送出的第二批学生,两年前还邀请他回河北重聚,回首师生情。看到当时的毕业生功成名就,赵文祥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如今再回首当年的教育,他觉得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不单是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课堂效率提升了。社会和家庭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让这个职业的社会意义越来越大。
70后
刚工作时身兼数职
一天至少要上五节课
出场人物:张村河小学孙建玲老师
从青岛师范毕业之后,孙建玲一头扎进学校,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1974年出生的她告诉记者,自己是1994年入职学校的。在确定入读教师专业之前,还曾专门与父亲研究,对很多专业进行了分析,最后还是坚定地选择师范,并且最终走上了教师的岗位。
当时小学还主要以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为主,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可以说是香饽饽,老师也多数身兼多门功课。她记得自己当时进入学校后,要承担语文、数学、英语等多门教学,身兼数职一天至少要上五节课。那时,孩子们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压根没有特长课,也就谈不上兴趣的培养。
经历着教育事业的变迁和发展,孙建玲感叹如今的教育“太不一样”。在她看来,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先进、教育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教师队伍越来越专业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更加快乐、自信。她同时还觉得,教育对老师的考验也多了,在岗一天就得跟学生一起学习,将更加多元、丰富的知识传递给孩子。
80后
老师在关键时刻的激励
影响了他的职业选择
出场人物:青岛68中江通老师
2003年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毕业,1981年出生的江通成为教师队伍一员,目前在青岛六十八中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他是一名根在崂山的青岛人,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因为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路上,总幸运地遇到好老师拉自己一把,让当时那个调皮好动的男生回归到学习。他告诉记者,老师在关键时刻的激励,无疑影响了他后续的选择,坚定地加入到教师队伍中。
“作为土生土长起来的崂山孩子,我从这里走出去又再次回来,也想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江通还记得,刚刚入职时学校条件有限,在教学楼、宿舍、餐厅的三点一线间,与众多老师继续着教书育人的事业。课堂教学手段不算丰富,备课组基本多人共用一台电脑,教师多是从外面聘请的骨干教师,年龄偏大对电脑就更加不熟悉了。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提升,教师的理念也得到迭代更新,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让他感到欣喜。比如学校开启了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日常班级管理当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能力。如今各校推行的导师制和生涯规划,也让很多同学对高中学习有了更深认知。“如果当时的同学也有这样丰富的课程,可能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就不一样了。”
90后
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
从小时候就已经萌芽
出场人物:沙子口小学唐贝贝老师
1991年出生的唐贝贝老师,目前在崂山区沙子口小学任教。对于教育事业的这份热爱,应该说从小时候就已经萌芽。她告诉记者,小学时有一位曾在北京读书的老师,毕业后回到自己所在的小学任教。老师把高校社团的管理制度引入到班级,立马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也在年幼的她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让她对这个职业充满好奇。
“我本身比较喜欢孩子,也喜欢校园的文化氛围。”所以本科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后,她坚定地选择了从事这个教师职业。唐贝贝已经从教六年,慢慢地有了更多感悟。她说,自己以前对教师也有不理解,比如为何做错题目还会让老师生气,当她正式走上教育岗位,也就深刻地理解了老师。“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也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孩子般对待,倾尽能力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在她看来,相比自己上小学时,学习环境有了很大改变。配备空调的教室宽敞明亮,室内的体育馆设施齐全。孩子们还有校车接送,午餐也是丰富多样,而这些在她读书时都不具备。在她看来,孩子们读书的条件让人羡慕,也在与自己求学经历的对比中,看到了时代的变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