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企业“走出去”掘金海外市场 民营企业成主力军

“目前,中国‘走出去’最成功的产品是高铁,因为其‘走出去’的不仅是产品,还有标准,这也是未来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青建集团股份公司、青建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浩雪一语道出了他对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感慨。

随着青岛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走出去”的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其中,用工与产品都在向本土化发展。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海外市场总经理李攀表示:“日本的家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随着中国用工成本不断提高,如果从传统的海外发展战略来看我们已经不占优势了。但海尔在全球拥有很多的制造基地,像我们在日本70%的冰箱都是东南亚生产的,这就有效解决了高成本的优势。”

而对于用工本土化的发展方面,青岛瑞昌棉业有限公司采取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该副总经理刘艳波表示:“棉花种植是用工‘大户’,我们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在非洲直接从事合同种植、收购、加工棉花的中国企业,直接参与生产的非洲人员已经超过100百万人。”

青岛市商务局副局长淳于贤力表示,目前,青岛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企业,其中民营企业成为近年来“走出去”的主力军,在各个行业崭露头角,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点。

走出去的“四个聚焦”

淳于贤力表示,青岛在“走出去”工作围绕“四个聚焦”,即聚焦加快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开放引领战略,形成“四外融合”新优势;聚焦“一带一路”战略,形成投资贸易新亮点;聚焦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展,形成区位、产业新机遇;聚焦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形成境外投资新突破。

目前,海尔在全球有5大研发中心、24个工业园、66个贸易公司、14.33万个销售网站,用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在全球搭建了以海尔、斐雪派克、亚科雅、卡萨帝和统帅为主体的品牌架构,以多品牌满足全球不同区域用户的需求。今年前8个月,海尔白电及空调出口额达7.1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其中洗衣机产品同比增长21%,电热水器同比增长29%。按制造商排名,海尔大型家用电器2013年零售量占全球11.6%的份额,首次跃居全球第一。

青建是山东省内率先“走出去”的建筑企业之一,自1983年首次承揽海外工程项目,30多年里,先后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过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企业也从单一的劳务分包到集投融资、地产、设计、建造、贸易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建筑企业。目前,青建通过以“本土化、国际化、一体化”为战略引领,打造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和“产融双驱”业务模式,实现海外发展效益和规模双增长。

2009年,瑞昌棉业与中非发展基金、青岛汇富纺织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非棉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其作为母公司,投资控股非洲多个国家的棉业项目。目前已投资6千余万 美元,在非洲的马拉维、赞比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国拥有7个轧花厂,2个榨油厂,年收购籽棉10万余吨,榨油6000余吨,直接雇佣当地员工6千多人,有20余万当地农户为我们服务,涉及人口100余万,利用土地数十万公顷,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在非洲直接从事合同种植、收购、加工棉花的中国企业。

上述三个企业只是青岛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通过“走出去”发展觅得新的发展机遇。据市商务局数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面对境外投资合作业务下行压力,全市核准对外投资项目96个,中方投资额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2亿美元,占全省34.1%,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950人,占全省18.6%。

实现本土化战略布局

很多青岛企业在“走出去”的发展中,不约而同的瞄准了本土化的战略布局,不仅实现了用工的本土化,还开发出适合当地人“个性化”的产品,实现产品的本土化。

李攀表示,海尔在全球建立了5个研发中心,根据本土化的用户需求,开发适应当地化需求的主流产品。在美国,海尔设计出500多升容积的大冰箱,一个抽屉能放下一只完整的火鸡,很方便美国用户过感恩节;在日本,家电竞争最为激烈,海尔针对日本年轻用户所住公寓面积小的特征,设计了一种体积很小的洗衣机,叫做“个人洗衣间”,销量持续上升;在巴基斯坦,海尔根据当地家庭人口数量多、喜欢穿大袍子的特点,专门为其用户设计了一种能洗32件大袍子的容量洗衣机……

刘浩雪表示,青建在1995年获得国家批准的独立对外工程承包和合作经验权,在与央企合作的同时,积极开拓自主市场,通过本土化成为当地企业,大量雇佣外籍员工,为所在国创造就业机会。2007年,青建的国际业务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在20个国家注册当地公司属地化发展,其中,在新加坡成为中资企业中最大的建筑地产商。目前,青建在海外9000多名员工中,外籍员工占到了5000余名,越来越多的外籍员工融入到企业中。

瑞昌棉业更是直接雇佣非洲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员工,有20余万当地农户为其服务,涉及人口100余万,利用土地数十万公顷,从事棉花的合同种植、收购、加工。这些企业通过本土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其产品及品牌的国际化“突围”。

本报记者  李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