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封满楼 陈东)由中国残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共同推动建设的康复大学(筹)11日在山东青岛举行揭牌仪式,其间宣读了教育部关于支持筹建康复大学的函,标志着这所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康复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正式开建。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陈冯富珍,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共同为康复大学(筹)揭牌。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程凯主持揭牌仪式并介绍了康复大学筹建情况,副省长于杰宣读了教育部《关于支持筹建康复大学的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我国现有8500万名残疾人,康复是残疾生命的重建,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重中之重,也是残疾人和千万个家庭的迫切需求。我国还有4400万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也需要优质的康复服务。康复大学将培养更多康复专业人才,帮助残疾人和老年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2015年,中国残联提出建设康复大学,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康复大学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4个国家级发展规划。中国残联大力推动康复大学建设,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康复大学建设进行研究和筹划,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为康复大学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近日,教育部正式批复支持筹建康复大学。康复大学由山东省主办,驻地青岛市。中国残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共同建设。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康复大学建设,将其纳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青岛自然环境优美,经济实力雄厚,医养资源丰富,拥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具备高起点建设康复大学的基础。
康复大学建设是新时代的创新行动,担负着为“健康中国”战略服务的光荣使命。康复大学建设将以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标准,秉持当代先进康复理念,融合医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等,建成一所以研究为基础、以康复应用为主导的新型大学。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表示,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身体康复了,生活才有希望。康复大学根植于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沃土,承载着残疾人和家庭的期盼,希望康复大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让残疾人得到更好的康复服务。中国残联将继续会同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努力,建设好康复大学,为“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海迪认为,近年来,中国颁布实施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中残联建立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为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服务提供制度性的保障。目前中国康复机构建设已经覆盖到县一级,使更多的残疾人都可以得到康复服务。她建议,首先应高度重视残疾预防,希望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共同努力,将预防残疾作为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视研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人类健康和残疾的关系,关怀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疾的发生;其次,高度重视康复服务,康复是生命的重建,目前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残疾人得不到基本的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希望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在推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进程中,确保残疾人特别是帮助残疾妇女和儿童得到康复服务;第三,加快培养康复专业人才。目前,康复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康复服务供给的根本问题,必须要有前瞻性的目光,今天培养人才,明天发挥作用。
张海迪表示,中国的第一所国家级康复大学在青岛落地了,我们将以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建好康复大学,培养优秀人才,为中国8500万名残疾人服务,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