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优质的职业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也没有强大的农业和服务业。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近日,中外嘉宾齐聚平度,参加“2019中国青岛·职业教育助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前瞻”国际论坛,围绕“农字号”职业教育的发展展开精彩论述。
“双元制”办学为平度农业积蓄人才
推进“三农”走向现代化,离不开农业职业教育这把“金钥匙”。然而,一方面是农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是诸多地区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招生难、教学难、就业难窘境,国内不少“农字号”职业学校在这种矛盾中滑坡或转型。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已有近40年的历史,平度职教中心通过30年来对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将“农字号”专业打造为“金招牌”,其申报的《助推县域三农转型升级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荣获了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实现了我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零的突破。
在平度职教中心校长朱风彬看来,农村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是否紧密、对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推进作用是否足够强劲、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能否适应“三农”转型升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能否搭建起高标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平台、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是否健全……这些都是农业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30年来,学校借鉴实施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实现了专业链、教学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在校企双元融合的探索中,平度职教中心引进德国生产标准以及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高标准、具备真实职业环境的校内示范企业基地。学校建设原种场、养殖场、饲料厂、肉制品加工厂、奶制品加工厂,形成实验示范养殖业企业链;建设种子(种苗)中心、种植场、肥料厂、农产品加工厂,形成实验示范种植业企业链……种种举措真正实现了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30年来,平度职教中心培养了“农字号”人才1.8万人,培育专业合作社主持人近2000人,培训种植、养殖户近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平度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七种新职业让“农”职舞台更宽广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研究员姜卫良指出,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这将催生大批新生职业,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姜卫良列举了七种新生职业,一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将出现在涉农科技、金融、互联网、文化创意、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有望成为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领办人,山东已经建立起了职业农民评职称制度;二是乡村规划师,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懂得家乡历史传承、爱农村懂专业的乡村规划师,将成为“抢手”职业,通过包村包项目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三是全科农技员;四是农村电商经理人与互联网从业者,互联网市场运营中枢将有望首次从城市向农村发生转移;五是农村经纪人与农业金融经理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今年进入深入施工期,从事土地流转、托管服务的经纪人将成为热门职业,随着涉农金融机构回归,将出现农业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及相关职业;六是土地托管服务商,为满足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需求,土地托管服务商这一职业将进一步完善与升级;七是农村物流小哥。
大批新生职业需要大批的新型人才,姜卫良说,这需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养,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开发农村特色产业,农业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