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三十七中党总支书记崔虹琳。
从青岛志成实验中学,到同济大学附属青岛礼贤初级中学;从镇江路27号,到上海路7号——对青岛三十七中来说,变化,绝不停留在校名和地理位置上。“志成”文化与“礼贤”文化的融合、育人理念的升级、办学平台的拓宽、教育资源的延展、特色项目的再梳理……这所学校正在华丽转身中书写新的精彩。
1
志者竟成、见贤思齐
校园文化内涵注入新血液
步入青岛三十七中,沿路而上,院士和卫礼贤雕像静静注视着这片校园,礼贤文化的厚重感扑面而来。2018年6月,青岛三十七中由镇江路搬迁至上海路7号,原礼贤书院旧址,加挂“同济大学附属青岛礼贤初级中学”校名。当“志者竟成”与“见贤思齐”和“济人济事济天下”相互遇见,一场关于学校文化传承、融合与再造的大课题研究由此展开。
青岛三十七中党总支书记崔虹琳告诉记者,“有志者,事竟成”是学校的立校之魂,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三十七中人百折不挠、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撑,这是志成实验中学的文化传承。“志者竟成”和“济人济事济天下”的同济文化又为百年礼贤厚重而丰富的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让青春的激流在百年学脉里奔涌!
“但新的学校文化与原有优秀文化的有效衔接与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师生理解、接受、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崔虹琳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入挖掘志成文化内涵,融合礼贤文化和同济文化,打造“志者竟成、见贤思齐、同济天下”的青岛三十七中校园文化,使广大师生逐步形成对“同济礼贤附中”的认同感,为培育“志趣高远、学牢识广、文明大气、身心两健”的三十七中学子而不懈努力。
2
人工智能、英德双语
特色教育品质进一步升级
科技创新教育一直是三十七中的特色教育品牌。多年来,学校不仅在航海、航模、信息技术奥赛等项目上囊括了历届全国、省、市各类竞赛大奖,近年来还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成为同济大学附属青岛礼贤初级中学以来,三十七中的办学平台进一步拓宽,特色教育项目得到进一步梳理和升级。为创建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学校依托同济大学资源优势,在市教育局专项资金支持下,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模式,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在初高中的有效衔接,组织研发设计实施人工智能主题的探究课程和基础课程,助力提升师生综合素养和学校办学水平。记者获悉,三十七中的人工智能主题课程主要在无人机、智能农场、智能工厂、乐高实验室、F4赛车等五个维度组织实施。“我们通过实施校本课程、组织社团活动,面向学生普及编程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崔虹琳说。
除了人工智能教育,三十七中还将进一步突出外语教育特色,为学生开设英语、德语“双外语”课程。崔虹琳告诉记者,学校正在依托同济大学教育资源,在市教育局资金支持下,研发面向初中学段的德语课程体系,包括语言课程、德国文化体验课程等,学生主修英语,辅修德语,充分释放潜能、发挥特长,给未来发展增加更多可能。记者了解到,德语课程将成为三十七中初一学生的普及课程,初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继续选修,初三学生可参加相应的德语水平考试。
“之所以选择辅修德语,是基于四个层面的思考。一是追溯学校传承、发展的渊源;二是尊重青岛与德国的历史文化交集;三是借力同济大学德国元素的资源优势;四是拓宽学生学习和未来选择的视野。学生可以选择德语作为高考外语考试语种,目前青岛也有高中学校设有德语课,给学生创造了更多选择机会。”崔虹琳说。
3
分层走班、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取得新业绩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作为局属初中,三十七中的生源来自市内三区70多所小学,电脑随机派位,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上个体差异较大。常规课堂教学面向班级大多数学生而设计,拔高与托底难以时时兼顾。如何让学优生“吃得好”,让学弱生“吃得上”“吃得饱”,这就需要因材施教。为此,三十七中从2018年开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情特点和教育教学目标,在初三年级实施“三步走”分层走班计划:第一阶段,文理深度大分层;第二阶段,文科临班小分层,理科深度大分层;第三阶段,文理临班小分层。初三年级的分层走班,经过科学论证、精心筹划、循序推进,成效初显,在2019年高中自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崔虹琳告诉记者,三个年级特点不同,目标任务和路径肯定有差异。初一年级的教学采取整体推进策略,尽量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初二年级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学业出现“自然分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其中,学优生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他们更需要提升和拓展;中间段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尚可,更需要加强稳定性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弱生基础较弱,亟需回归基础、恢复自信,老师要帮助他们回到“掉链子”的地方,把学习链条重新串起来。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真正落实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是我们不变的教育初心。”崔虹琳如是说。
4
精准教研、高端培训
教师素养获得大提升
教师是助力学生成长、推动学校发展的首要因素。以教师素养提升为核心,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是三十七中工作的着力点。
以《青岛三十七中干部教师素养与能力三年提升工程方案》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教师论坛为载体,加强精准教研、开展高端培训,切实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六个青岛市课题研究、八个优秀教师发展工作室、每月一期教师论坛;作为优秀典型两次参加青岛市教学、大集备工作经验汇报,青岛市作业改革联盟校作业改革、课堂教学示范展示,‘互联网+教育’精准教研,‘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生态变革’高端培训,借助同济大学丰富的教科研资源……”谈到学校在提升教师素养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崔虹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校园文化、特色教育、课堂教学、教师素养……三十七中各项工作全面开花。面向未来、聚焦成长的三十七中,既立足现实,脚踏实地练内功,平心静气做教育,又大胆创新,心怀格局谋发展,以勇气、智慧和实干书写新的精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