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读写融通”让学生爱上写作、不惧写作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郭菁荔

作文一直是许多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老大难”,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爱上写作、不惧写作呢?日前,由市教科院主办、李沧区教体局承办的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小学语文《读写融通:习作课程构建与实施》推广会在青岛李沧区枣山小学举行。李沧区教体局宋道晔名师工作室将“秘诀”与来自省内外的400余名语文研究专家和教师分享。

讲故事让识字与语言结合

与传统教学不同,推广会上的语文课堂,老师不只教孩子识字断句,还引导孩子们讲故事。故事讲出来了,写作自然不成问题。这是李沧区教体局宋道晔名师工作室“读写融通:习作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成果中,针对低年龄段学生开发的教育模式。

宋道晔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山东省首届齐鲁名师,她带领工作室老师,针对目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暴露出的习作教学文体特征不明显、目标序列不明确、语文课程内容设置不丰富以及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不同步等问题,进行持续的改进性研究。

经过五年的探究实践,工作室对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涉及的各种文体进行梳理,编制了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主题序列,建立了阅读与习作评价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构建习作单元,形成了在小学低年级段开展“故事性教学”、中高年级段开展“主题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低年级段采用 “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的形式,在系列有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原文语言”“转换形式学语言”“替换内容学语言”“创设情境学语言”,将识字教学贯穿其中,同时培养学生倾听、记忆、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中高年级段则以“整体入手-分项达标-习作呈现”的模式,分板块实施教学,阅读习作双线并行、同步推进,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与同步提高,在文体序列的梳理、评价指标的制定、单元内容的组建以及课堂观察与评价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提升习作教学的效益。

开阔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

“读写融通:小学习作课程构建与实施”实践研究成果分别在2014、2018年两次荣获山东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老师对该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打破了孤立地研究识字教学的定势,将发展语言与识字写字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开阔了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不但给习作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策略,而且让学生对习作有了浓厚的兴趣。

“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我们的语文课一直是以识字为重点,其实这一年龄段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这项研究,学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告诉记者,而低年级是学习语言最佳时机之一,只突出识字这个重点而忽视语言的吸纳和运用,是只顾其一,而忘乎其二。这个”其二”,就是学语言、用语言。一和二都不可偏废。低段学习语言的途径以听故事、讲故事为主。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既简单又有效。

这项研究使教师教的简简单单、清清楚楚;学生学的轻轻松松、扎扎实实。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成为青岛李沧区以及其他部分市区一线教师习作教学的主要方式。团队教师在参与研究中提升了自身的学科素养和理论水平,2013年至今发表文章300余篇,获得全国、省市级荣誉20余项,出版著作14部,并应邀到全国各地执教、讲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效果显著。低段两年学生,人均阅读书面语言材料近20万字,讲述故事近200个。中高段学生读写能力也提高明显,在《青岛日报》等媒介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在各级作文比赛中也屡获奖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