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人工智能将怎样撬动教育革新?日前,“首届青岛市中小学人工智能创新论坛”在青岛二中举行。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和中小学校长、教师通过主旨报告、圆桌访谈、学校现场观摩等形式,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论坛上,高校及研究机构专家围绕“学习科学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操控技术发展”“以科技教育启迪创新思维”做了主旨报告,对国内外人工智能的最新政策资讯、人工智能与教育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楚中毅提到,人工智能正在被应用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在“教”的环节,人工智能可以预先收集学习者的“偏好数据”,增加反馈程序,通过分析原始数据和反馈数据来使线上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化;在“学”的环节,人工智能可以深度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模式,根据科学方法,为其学习模式提出针对性建议;在“评”的环节,人工智能可以利用识别技术识别学习者提交的测评结果,还可以根据预设标准对结果进行评估;在“测”的环节,人工智能可以收集学习者的行为数据并进行测试,结合测试数据制定学习方案;在“练”的环节,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大数据设计算法,分析学习者的行为,针对学习者的薄弱点提供个性化的题目组合,还可以分析做题数据,给出针对性的评估报告。
青岛二十六中校长张艳分享了学校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她谈到,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比如在生物课上,以前老师用PPT、模型等方式讲解心脏解剖,总是不够直观和生动,而近年来应用VR、AR等技术手段,学生可以轻松了解心脏的构造。再如语文课上讲到中国的石拱桥,老师鼓励学生利用3D打印技术,按照石拱桥的比例打印出缩小版的模型,这样一来,学生对石拱桥的构造和原理有了更深了解。学生还搜罗了许多世界著名桥梁的数据进行3D打印,做到了多学科的融合,激发了探究兴趣。人工智能还在学科创客社团得到了广泛实践,例如生物创客社团的学生设计制作了自动浇花系统,地理创客社团的学生自主研制了DIY气象站,物理创客社团的学生则制作了六足虫机器人,测验其翻越障碍的能力。“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人工智能极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她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