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你最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

论坛现场。 

近日,青大附中第三届家庭教育论坛在青岛大学剧院举行,围绕“做好陪伴加减法·为孩子成长赋能”这一主题,教育专家及家长代表畅所欲言,为到场的1000余位家长提供了思想的引领和具体的指导。 

“这样陪你刚刚好”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却有感受不到爱的孩子。 ”此次论坛的主讲嘉宾——曾莉老师开场的一句话,顿时引发了在场家长的深思。曾莉老师是青岛二中健康教育高级教师,还是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国培项目的主讲教师,当天,她以母亲、教师、心理健康专家的三重身份,分享了如何通过家庭教育理念的 “加减法”和家庭教育操作的“加减法”,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家长的爱。 

亲子有效沟通是家庭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曾有一位专家建议家长改变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回家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交新朋友了吗? ”“你和同学在一起都玩什么? ”一位家长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还行”“没有”“你到底要干什么”……从中可以看出,孩子对于家长是带有很强的防范心理的。 

对于初中生这样的“半大孩子”,曾老师建议家长,更多的是要给予孩子尊重。经常听到家长说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其实家长应该高兴才对,这说明孩子长大了有主意了。这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减少“外在管控”,增强孩子的自我有效管理能力,即使可以预见孩子的某些观点和做法是错的,但只要是在可控范围内,就可以让他们去试试,在错误中得以成长。 

“重点中学高手云集,我们在成功前要低调,成功时要低调,成功后要低调,但要永远高调地相信自己能成功;不要埋头单干,要充分利用这所学校的资源,你会从别人身上学到许多。 ” 

“在重点高中,竞争对手太强,你是永远找不到自我;如果将来你不想保送、参加自主招生什么的,还是别当班干部为上,那是在他人身上浪费自己的时间。 ” 

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出自同样进入重点高中的两名同学,他们后期的发展也显而易见。曾老师借此建议家长多重视孩子的品格培养,减少对于成绩的苛求。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的各种检测成绩时会不淡定,曾老师建议大家在孩子考好时问问“你有什么经验”,在孩子没考好时问问“你有什么困难”——从考试中发现问题是学校的主要目的,而家长更多的是帮助孩子找信心。 

“怎样陪伴更有效” 

另一位论坛主讲嘉宾钟涛,是一位陪伴孩子一路走来的父亲,现在孩子在上海纽约大学上大二,而作为青岛二中家委会名誉主任、青岛市好爸好妈俱乐部理事长的他,则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普及。论坛上,他通过亲身经历分享了如何用有效陪伴助力孩子的成长,用更加有效的陪伴规划孩子的未来。 

钟爸爸说,亲子互动最有效的阶段也就只有短短的十几年,而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初中和高中。如何衡量家长的陪伴是不是有效陪伴?不是看家长是不是天天守着孩子,而是要看孩子从我们这里得到了什么。家长可以和孩子拥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特别是体育爱好,或者是每天早餐、晚餐时能够一起聊聊天,周末和节假日一起出去走走,满足孩子的小小心愿,这些都有助于建立比较良好的亲子关系。再比如,孩子在学习上有问题了,家长可以主动帮帮他们,让孩子知道,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都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以上这些只是陪伴的初级阶段,说到终极阶段,就要求家长在面对新高考改革等变化,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升级,帮孩子做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比如,高考改革的“六选三”是怎么回事,二中的MT又是什么,不要到了高一需要作出选择时再来了解;比如,利用周末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职业体验,了解各个行业的优势与劣势,这对高中选课和未来的专业选择都会有指导性;再比如,假期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出去转转,看看喜欢的国家,或者是喜欢的城市和大学……在陪伴中发现孩子的长处与兴趣,在陪伴中帮助孩子提升高度、扩展宽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