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以海育人 向海而歌 筑造区域海洋特色教育高地

 

 

■市南区学生参加暑期研学营。

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是市南区最大的优势。自2004年开始,市南区已经在各校逐步推进海洋教育,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和做法。近年来,在深度总结和挖掘海洋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市南区把海洋教育提升为全域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呼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教育思想,以海育人,整体提升海洋教育的品质和格局。

为激发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教育新动能,打造中国沿海区域教育特色,市南区坚持育人为本、突出实践,系统推进“三项原则”,把握融合教育资源、革新学习方式、培养创新人才的“三方定位”,坚持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海洋+”五大行动,全面打造海洋教育生态圈。

“以海育人”奠定市南学生成长底色

海洋教育,是立足未来的教育。作为青岛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市南区对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明确提出:海洋是市南区最大的优势,要坚持蓝色引领,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加强海洋科普教育、基础教育,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市南区将整体推进‘以海育人’作为新时代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改革项目,是经过了系统思考和审慎研究的。”市南区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南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轶强表示,“以海育人”的提出,是基于时代战略性、现实紧迫性、城市特质性、教育开拓性以及对外连接性。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经略海洋”寄予厚望。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强大的海洋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更需要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文明、海洋教育等软实力的强有力支撑。“以往的海洋科普教育,注重知识传递,忽视人文教育,缺少能力培养和品格塑造,缺少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的规划与实施。”王轶强说,构建一个完整的海洋文化教育体系,全方位培育中小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刻不容缓。

在深度总结和挖掘海洋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教育高位更均衡,着眼教育优质再提升,市南区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海育人”理念。王轶强介绍,“我们的以海育人区域教育主张,坚持立德树人的方向,打破了以传授‘知海’知识、培养‘爱海’情感的传统方式,聚焦对人的关键能力和人才特质的培育,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人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博大谦逊的品格塑造,开放包容的知识获得,丰富多元的技能储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合创新的精神孕育,以期形成市南以海育人的科学生态,为市南学生奠定成长底色。”

引入智库,打造专业立体支持体系

凡事兴于实。市南区海洋教育正在通过教育思想的特色阐述、教育体系的整体建构、教育目标的准确厘定、教育内容的丰富延展、教育行动的有效实施、教育评价的导向驱动,整体布局,科学推行,全域开展。

市南区架构起以政府为主导、教育为主体、社会资源多方参与的海洋教育发展格局,先后出台《市南区海洋教育实验发展规划》《海洋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市南区海洋教育联盟章程》等10余项政策制度,为海洋教育的整体推进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2014年以来,市南区投入近19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区域海洋教育事业发展。

发挥海洋专家聚集优势,市南区引入专家智库,从海洋课程、海洋科考、海洋工程、海洋运动、海洋国防等方面聘请专家,成立了“区域海洋教育专家工作站”,为海洋教育的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专业保障和支撑。聘请管华诗院士、郑守仪院士、袁业立院士、胡敦欣院士、李华军院士、包振民院士共同担任市南区六大学区首席指导专家,各大涉海机构30余位海洋科学家成为市南区各学校首席指导专家,从而使市南区形成了一学区一院士、一校一专家的海洋育人引领机制。

市南区还将区域内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黄海地质研究所、海监支队、海军博物馆等35家涉海单位联合起来,成立了“市南区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联盟成员各自发挥资源优势,为市南区青少年提供研究实践的专业支持。

为加强海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市南区探索建立常态化的海洋教育师训体系,将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市南区海洋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基地,培训“海洋导师”;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大洋样品馆,组织“走向深蓝”海洋科普教育培训,提升任课教师专业素养。目前全区共培育了12位海洋教育名师,100名海洋教育骨干教师,开设海洋教育市级公开课、研究课、开放课20余节;成立了市南区海洋教育讲师团,拥有高校、涉海科研机构专家100余人,已在学校举办系列讲座1000余次,培训学生40000余人次。

推进“海洋+”,实现海洋素养落地生根

今年八月,《市南区推进海洋教育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整体推进“海洋+”五大行动,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培养具有海洋特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海洋综合素养,提供了有力抓手。

实施“海洋+德育”育人行动,构建海洋教育综合育人体系。大力开展中国海洋文明史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继承并弘扬中国海洋文化的精神。大力开展校园海洋文化建设,打造“以海明德”海洋德育品牌,积极培育市南区学生海一般博大宽广的国际视野、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健康强健的运动体魄、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

开展“海洋+课程”教学行动,构建海洋特色课程体系。在全国首创性提出构建海洋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把人格培养和学习方式创新落实到课程之中。在基础型课程方面,完善以《蓝色家园》地方课程为主轴的课程建设;在实践型课程方面,设置以海洋为主体的,跨学科的,兼具实践性、生活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综合课程,将实验室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与场馆游学等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市南区“海洋教育研学周”实践;在拓展型课程方面,通过“学科+海洋”课程建设,在国家课程中进行海洋要素融入式教学的研究,突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开发了纵向贯穿幼、小、初12年,横向涉及德、智、体、美、劳五大领域,独具市南特色的基础教育海洋区本课程。目前已完成《海之魂》(语文)、《海之韵》(音乐)、《海之蒙》(学前)、《海之健》(体育)、《海之美》(美术)五类学生及教师用书编写工作。

提升“海洋+联盟”行动,构建联合育人体系。加强市南区海洋教育联盟建设,全面开展“海洋教育研学”行动,链接驻青海洋科研院所、涉海机构和驻青部队及体育场馆,与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建立海洋教育共同体,实现专家资源、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活动场馆等的共享与共建,编辑了《市南区海洋研学指南》手册。探索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设市南区海洋教育联盟教育实践基地实验室。

推行“海洋+教科研”行动,构建海洋教育师资培育体系。以教育部“区域推进海洋教育的实践研究”规划课题为抓手,对接市南区成熟的“校长学院”和“五格三全”培训体系,组织面向学校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的海洋教育业务能力培训和教研科研活动。变革海洋教育教学方式,改变知识灌输的方法,组织实践探索活动。建立“学科+海洋”区本课程建设专家资源库,促动国家课程区本化有效实施。

创新“海洋+评价”行动,构建海洋教育评价机制。将教育理念、组织建设、经费使用、基地保障、课程建设等纳入海洋教育实施的评价范畴,携手专家资源、社会资源建立海洋教育评价工作格局。建立市南区海洋特色校园评估标准,制定海洋教育实效评价指标,探索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他评与自评结合等评价方式,用数据测评学生海洋素质指数,依据评价结果分析改进教育教学。

对于市南区整体推进海洋教育的系列举措,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评价说,市南区着眼于培养全体学生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知识和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素质教育实践,这是高瞻远瞩的教育卓识,相信市南区海洋教育一定能为青岛市海洋教育特色建设提供引领和示范,为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培养时代英才。

 

校本海洋教育千帆竞发驶向深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