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解读名师课堂 促进素养提升

本报讯(记者 国瑾 通讯员 陶兢)近日,一场岛城教师期待的“视听盛宴”在市少年宫拉开帷幕。由青岛大名路小学主办的“解读名师课堂 促进素养提升”教师个性化培训在此举行,全市近500名教师参会。

培训会特别邀请了2018年全国青年教师基本功小学语文学科示范课奖获奖教师张岩、董军、于松建、北京市特级教师王文丽、江苏省高级教师强震球、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俞正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松,还邀请了青岛当地的三位教师,分别是山东省特级教师、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员徐慧颖、青岛嘉峪关小学副校长商德远以及青岛大名路小学校长周韫轶。

张岩、董军、于松建三位老师分别呈现了三节全国获奖的优秀课例。张岩老师执教的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紧紧抓住课后习题中提示的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引领孩子借助近义词、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等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董军老师执教的《大自然的声音》借助“音乐家名片”,围绕“美妙”找出关键词语,在展示名片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大自然的音乐家”,练习积累背诵。于松建老师执教的《在柏林》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微型小说。于老师只围绕着“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和“感受小说构思巧妙”这两个教学目标,将统编教材中的双元结构融为一体。

徐慧颖老师、商德远校长以及周韫轶校长对这三节优秀课例进行了点评。徐老师说,董老师通过一个段落、一个框架、一张名片,让学生从感知美走向欣赏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拥有不一样的视角会发现不一样的美。整堂课充满了学生思维欢动的声音。教师在本节课上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中有关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一理念。

商德远校长就于老师执教的第三节《在柏林》一课进行了点评,他觉得于老师的这节课,从教育理念上讲,将课堂中心由教师的教转变为了学生的学,既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又发展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周韫轶校长在点评张老师执教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一课中指出,这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对教材的重组,老师将教材变成了学生的学材,在指导学生词语理解的时候,着重练习了熟字字义理解法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法,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了,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视化。

王文丽老师执教了《星期天的巨人》阅读导读课。整堂课王老师贯穿“猜”的教学活动,适时设置生活情境。老师故意设下种种悬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星期天的巨人》这本书籍的插画和目录,以及主人公及书中其他人物的性格,让学生猜想,带孩子们走进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王文丽还带来了《读书至味是清欢,例谈课外阅读中的整本书阅读》主题报告,王老师用“不带枷锁、没有功利、从心阅读”的观点,“七张书单”阅读策略,明晰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路。“不含诱惑的深情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不含目的地阅读是人与书之间最纯粹的想通。”

据悉,青岛市教育局首创的教师个性化培训平台,为全市超过12万名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培训选择,借助平台开展的这次培训,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自主学习机会,拓宽了教师自我发展的空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