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可祥正在做现场课堂展示。
11月26日—28日,2018年全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新常态音乐教学研讨会在海南举行。在现场课展示中,来自青岛王埠小学的张可祥老师获得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新常态音乐教学研讨会一等奖。
“什么乐器都懂都会”
张可祥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一个 “带着朝气的大男孩”。“整天跟孩子们打交道,又教音乐,想不充满朝气都难。 ”对于记者的评价,张可祥笑着解释。
张可祥31岁,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从教8年,今年负责六年级的音乐教学。 “我大学所学的专业是美声、钢琴、指挥,为了更好地教学,我又发展了其他乐器的演奏技能,比如陶笛、竖笛、鼓、吉他等,在业余时间,我喜欢参加一些音乐沙龙,向行业内的老师们请教一些乐器的演奏技巧等,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什么乐器都懂都会的人。 ”张可祥说,之所以要这么逼自己,主要是考虑到教学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在音乐发展上还没有具体的方向,这就需要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乐理知识,还要努力借助音乐课向他(她)们展示各种乐器,让同学们有欣赏的机会并学会欣赏,从而找到乐器跟兴趣的结合点,进而发展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音乐特长。 ”张可祥说。
从“会唱”到“唱好”再到“唱美”
记者了解到,此次在全国现场课展示上,张可祥执教的是《水上的歌》,他以水为主题,通过《小螺号》和《划龙船》两首歌的教学,将大海和江湖两类因水而生的歌曲向同学们做了全面阐述。 “从‘会唱’到‘唱好’再到‘唱美’,这是我一堂课的教学逻辑。 ”张可祥说。在教授《小螺号》的过程中他采用的是音乐导入,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首先让同学们辨别高低音,嗒——嘀、嗒——嘀,一高一低,将两个音提炼出来,然后再提炼出一组音,形成节奏:嗒嘀嘀——嗒嘀嘀——”张可祥向记者介绍着便唱了起来,让记者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有了新的认识。
“有新认识就对了,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便是我要导入的第三部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教授,让同学们对传统的渔家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一首歌教完,同学们应该能够写一篇该体裁的很好的作文才行。 ”张可祥说。
背后有一支音乐教师队伍
在跟记者交流过程中,张可祥不时列举出李沧区其他几位优秀音乐教师,告诉记者他从同事那里学到的东西。他说,自己能站在全国现场课堂上进行教学展示,背后是李沧教育推进“品质课堂”在发力,也得益于李沧教研团队的分层教师梯队建设的培养。李沧区音乐教师队伍是一支重教研、肯钻研、讲实干,团结向上的团队,借“品质课堂”之东风,重视音乐教学研究,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采用分层培训、课堂一对一跟进指导等方式打造品质音乐教师队伍。本次活动,李沧音乐老师再次登上全国课的舞台,加快了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步伐,也奏响了李沧音乐教研工作的华丽乐章。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杨海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