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上学的路上,有一片落叶飘到了我的头上。刚要把它弄掉,只听它说,求你啦,让我陪你去上学。好吧,算我多了一个同学。”这是平度市西关小学一名四年级学生写的小诗,奇妙的想象和对生活的美好感悟跃然纸上。
这所学校,被评为“全国诗意校园”。但是您能想象吗,8年前这所学校刚刚启用时,有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并不好,有的孩子甚至在教学楼外便溺。正是由于“诗性教育”的潜移默化,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气质修养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让学生身心舒展地活着,充满诗意地期待着
2010年8月,平度市西关小学投入使用,目前学生达到了2800多人。文化积淀尚浅、学生数量众多、生源家庭情况千差万别,这些都对学校治理提出了挑战。在校长董福寿的带领下,几年来,学校经过提炼,把“让生命诗意地栖居,把学校办成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确立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们认为,让学生身心舒展地活着,毫无畏惧地尝试着,充满诗意地期待着,这是教育应该给予的。”董福寿说,“我们希望师生都能用诗意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以诗意情怀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关系,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享受充实、美丽的人生。”
西关小学将“诗性教育”作为学校整体的文化氛围构想和主题命意,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力求达到不仅学校整体面貌体现出诗的韵味和神态,更重要的是让教育在内容、过程和行为中,时时刻刻既有诗的内容存在,也充满着诗意美感。
为此,学校一方面美化校园,打造清新、高雅、自然、和谐的诗意环境,另一方面追求诗意管理、打造诗意课堂、开展诗教活动,让“诗性教育”真正渗透在师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日常管理、课堂教学都焕发生命光彩
在董福寿看来,学校管理说到底是文化管理,而文化管理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诗意管理。自主的、精致的、智慧的、创意的、情理相融的,这些都是诗意管理的内涵。“我们让学校文化深入师生灵魂,成为师生高度认同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合乎情理的制度文化,装订成册,把这些内容化作师生的自觉行为,推动他们自主地、创意地开展学习和工作,努力达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主动做,自己的事情做最好’的管理目标,让师生做最好的自己。”他说。
打造诗意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光彩。董福寿说,教学的落脚点,一定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在各学科教学中积极推进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质疑,有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有相对宽松的自由度,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开展诗教活动,塑造阳光少年。董福寿介绍,几年来,学校围绕“诗性教育”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相关课程开发,同时将诗教活动融入读书节、艺术节、诗歌节、科技节、体育节、足球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潜能得到开发。
学校将新诗教学纳入课表,保障教学时间。以诵读、欣赏为重点,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和自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内容保障。作为校本教材,《倾听花开》在近年来不断得到修订,适应师生新诗创作的需求。学校还提供展示平台,让师生通过“晒诗”亮出人生精彩。学校的《紫荆花诗刊》每月一期,刊登学生自创诗歌,学校还开展“校园十佳小诗人”评选、名作家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性和欲望,增厚他们的人文底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