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与“育才”、高效课堂与课堂创新、综合素养与能力提升……昨日上午,由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暨“岛城教育家成长”系列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开幕。论坛吸引了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张华等30余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这一核心命题,现场与知名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讨论和观点碰撞。
成果引领青岛教育深化改革
在致辞中,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巍然表示,本次论坛既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研讨,又有管理成果和教育案例的展示,论坛成果将深远影响各校的未来发展。他表示,此次论坛的教育智慧将运用于海大办学实践,转变为学生成长珍贵营养。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洪琪表示,希望借助这次名师、名校长齐聚一堂的机会,现场研讨的成果可以引领青岛教育深化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徐长发则表示,论坛将对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等最前沿问题展开充分讨论,为下一步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教育部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则重点对本次论坛主题进行解读,他认为,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实践最新最重大的成果,立德树人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上的要求,这是教育学本身规律体现,本次论坛主题代表了国家教育教学的方向,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主题演讲聚焦教育现代化
记者注意到,本次论坛主要包含主题演讲、学术交流、互动研讨等板块,充分展示了思想碰撞、名家汇聚、成果分享、紧跟教育热点难点的特色。论坛围绕“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主题展开了激烈的研讨,在昨日上午的主题演讲中,教育教学创新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紧扣教育现代化做了精彩的演讲。
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有灵魂接地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人的现代化、基础教育现代化要聚焦关键问题三个层面,褚宏启提出了培养目标、教育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教育管理、教育队伍7个现代化的观点,明确21世纪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聪明的脑(创新能力)+温暖的心(合作能力)这一核心论点。
5个分论坛专家校长云集
下午的主题研讨分为5个分论坛,邀请35位专家、校长分别围绕 “‘育人’与‘育才’”、“高效课堂与课堂创新”、“综合素养与能力提升”、“教育评价与教育创新”、“人工智能与教育信息化”主题,探讨交流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课程体系重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策略,全面展示了我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方面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
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青岛实验高中校长孙睿、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等校长,北航博导齐越、北师大信息交叉与智能计算研究院副院长李朱峰、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于颖等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各自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领域经验,现场交流观点切磋。
5位专家近日互动研讨
按照论坛安排,25日的互动研讨板块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李五一、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主任王海涛、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田宝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杨玉春、北京市教育学院通州分院院长李万峰五位专家,还将一一亮相,分别作研讨成果交流,就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以及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观点碰撞与思想交流。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将做学术报告。
本次论坛荟萃了来自全国各省市教育领域的众多精英,全面展示了我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方面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深入研讨交流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最前沿的热点问题,论坛成果丰硕、影响深远。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晓雨
■新锐观点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
英才教育与教育公平并不矛盾
在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看来,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最弱的一环就是英才教育。英才作为人力资源中的最稀缺资源,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现在国际人才大战有三大战略:开发自己的英才、鼓励输入英才、限制输出英才。而在开发自己的英才中,完善英才儿童也就是“神童”的教育显得格外重要。相较于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对英才儿童的重视和培养,中国的英才教育则一直欠缺。从曾经的全国10所大学开设英才班、东北和北京等多所中学试点英才教育,到现今仅剩中科大和西交大两校保留有少年班,中国的英才教育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日渐衰微。
国际上一般将同龄人中的10%确定为英才儿童,给予区分性教育。而在我们国内,这部分孩子与普通孩子一起接受同样的教育。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发展英才教育与强调教育公平的精神相悖,但在褚宏启看来,发展英才教育恰恰体现了教育公平性。教育公平的目标是为每个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吃饱”更“吃好”。而对英才儿童来说,英才教育的培养模式才是更适合他们的教育,英才教育是实现人的充分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真正的公平不应该排斥卓越。
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
用制度捆住孩子不是真正尊重
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认为,教育的使命是为未来做好今天的准备,教育不变革培养不出未来的人才。每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反思,如果现行的教育模式是对的,那么为何还会有钱学森之问?因此,教育不能让学生守着规定的道路走,不能给孩子们划定路线和模式,而英才为孩子按照自己的模式成长,为激发他们的梦想创造条件,为他们实现梦想创造条件。“很多高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分数,但很少有人会考量,在取得成绩的背后,学生牺牲了什么? ”
教育即尊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育从哪里开放。他认为,心灵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用制度规范捆住孩子,那从不是真正的尊重。教育即环境,成年人能为未成年做的,就是为他们创设环境,生活化的校园、个性化的校园、智慧化的校园,都是每个校长能为学生创造的最好环境。高中生活不是上课、吃饭、睡觉,不是只有教室、宿舍和食堂,应该有更多的生活化意义。教育即创值,用价值创造学生的发展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教育应该引爆价值创造的活力,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应该再造学生发展的组织平台,再造创新人才素质培养模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