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名师专家聚首 分享语文盛宴

昨日上午,在山东省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特色教学展示研讨会现场,来自青岛市实验小学六年级五班的同学们,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在语文老师刘春婷的引导下,共同完成了对作品《佐贺的超级阿嬷》的整本书阅读。由山东省教科院主办、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此次研讨会,吸引了全省近700名专家、校长和一线骨干教师。 

“云平台”辅助学生整本书阅读 

“在之前的导读,大家研究了这本书的封面、插图和目录,现在同学们已经自己读完了 《佐贺的超级阿嬷》,请问读完书之后,有哪些地方跟你原来想象的是不一样的? ”昨日上午,青岛市实验小学的师生们带来了信息化辅助整本书阅读推进课 《佐贺的超级阿嬷》。记者注意到,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平板电脑的辅助,自主阅读、分组阅读、合作阅读等环节中,被加入了更多的互动因素。以“让你印象最深刻的阿嬷3句话为例”,老师不仅可以动态实时掌握全班的选择结果,还可以看到每个学生对自己选择的解读,同时,其他同学也可以通过查看他人的选择,自由地在后面“站队”“跟帖”,实现观点的交流。这些传统课堂上很难实现的效果,都在展示课的大屏幕上滚动展示,让到场的专家和老师们频频点头。 

而到了最后的合作阅读环节,信息化的便利更加明显。“昭广的运动天赋发展”“赤贫中的快乐时光”……围绕不同的阅读主题,学生们从系统中自由选择鱼骨图、气泡图、时间轴等不同的思维导图模式,然后采用团队绘画的方式,不断补充完善,最终绘制出属于自己组的阅读思维导图,平板电脑拍照录入后,所有组的成果都可以在大屏幕显现。运用“云平台”系统的信息化技术辅助,刘春婷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呈现了信息化辅助整本书阅读的具体实施过程。 

课堂电子书包助力习作教学 

“云平台”系统、“榉楼阅读”APP、“读书考级”……在题为 《化 “云”为“雨”育树成林》的报告中,青岛市实验小学校长梁景萱详细介绍了青岛市实验小学将人工智能引入校园的实践探索,从平台的搭建、软件的开发、“学习场”建立等几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学校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课堂变革,创建交流平台,促进学生发展的具体做法。 

紧接着上场的青岛嘉峪关学校,则围绕 “信息化助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一主题,从“习作教学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这一领域,由刘群校长和语文骨干教师分别从习作教学与现代化技术融合的整体规划、具体操作实施策略,以及取得的研究实效等,进行了经验分享。贺芳老师执教了习作指导课例,课堂上电子书包这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充分展示了习作教学与现代化技术融合后给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带来的巨大变化。 

展示语文课堂多种探索 

记者从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了解到,基于全区阅读教学研究成果、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同时基于区域学生的阅读现状,自2015年起,市南区确立了以 “学科内重组—课内外延展—学科间融合”为整体思路的区域“多元整合课内外延展阅读”语文课程改革研究,长期致力于开展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三种课型的研究,以及读写一体化、生活化习作等系列研究。近年来,借助区域优势,探索现代化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除了由市实验小学和嘉峪关学校展示 “信息化助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外”,青岛西海岸新区香江一路小学和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江路小学还通过校长报告、展示课和教师论坛,呈现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山东省实验小学、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小学和烟台市龙口润新小学则围绕 “读写一体化学习任务群”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借助这样多校一主题展示的方式,来自省内的多所小学展示了山东省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不同探索。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晓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