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小学生进行长征组歌展演。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郭菁荔
自2015年获批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来,改革大潮席卷了平度大地。平度教育也以此为契机,投身改革浪潮。
平度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柴生华告诉记者,2017年8月,随着《中共平度市委平度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十五条意见》的出台,平度教育改革迈向“深水区”——向改革要出路,推进教师全员轮岗、成立教学联盟、组建学科建设工作队,努力破解困扰薄弱学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让城乡教育更加均衡;向改革要活力,扎实推进“县管校聘”、不断优化教育治理体系、创新推行“党建+师德建设”模式,教师干劲被进一步激发,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向改革要效益,建设工农军科四大基地、结合素质教育“三化”实行积分制管理、推进家校社协同共育,让德智体美劳教育真正“落地生根”,为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给优质资源“解绑”,让城乡教育更加均衡
这个学期,平度明村小学的孩子们使用上了塑胶跑道和人造草坪,他们可以快乐奔跑,再也不用担心摔疼摔伤了。近年来,平度投资1.9亿元完成115所中小学运动场地改造,其余28所学校明年完工,如此一来,平度全市学校将彻底结束体育课“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
先进的设备设施不再是城区学校的“专属”,城乡教育的硬件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把乡村教育振兴当作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平度自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26亿元,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教师周转房等重点项目工程。投入8.27亿元持续实施城区义务段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有效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投资4.6亿元新、改、扩建农村标准化幼儿园324所。投资7200余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学校配备“班班通”“同步课堂”等现代化设施设备。
为加快创建“教育名城”、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平度于去年8月出台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五条意见”,今年又推出“五大行动”等一系列改革思路和举措,着力破解当前教育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其中的一些举措,让束缚薄弱学校发展的软件因素进一步“解绑”。
推动教育均衡,关键是要给师资配备“解绑”。平度多措并举,推进教师全面轮岗交流。近年来,平度考录的中小学新教师,主要补充到了农村及薄弱学校。近3年,460多名教师通过支援农村教育、到城区顶岗培训进行了城乡双向交流。每年安排不少于10%教师进行小学教育单元内交流。对音体美教师短缺学区学校采取巡回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不断提高城乡教师交流比例,最终实现教师100%交流,实现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
给办学模式“解绑”。平度采取名校“1+N”策略,在初中、小学、幼儿园三个学段分别成立4个、5个、4个教学联盟,联盟校开展全方位深入交流合作,形成城乡共建、资源共享、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给学科建设“解绑”。2018年开始,平度向农村薄弱学校派驻“学科建设工作队”,队员由城区学校近3年来业绩考核成绩均为良好以上等次的备课(教研)组长组成,到受援学校担任相应学科的“第一备课(教研)组长”,指导受援学校学科教学及建设。柴生华告诉记者,从本学期开始,已有15支工作队进驻薄弱学校,目前成果初现,受援学校反响非常好,下一步,平度将进一步推广这一举措,让更多薄弱学校从中受益。
用制度“激活”治理,让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
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曾经,教师的积极性是让平度云山中学校长李锦山伤脑筋的一个问题,因为有的教师一评上高级职称便要求去后勤,还有的教师平时工作不思改进。不过,自从实施“县管校聘”改革以来,一部分教师交流到了小学,自此,无论是在原学校招聘上的老师,还是被交流到其他学校的老师,工作积极性都普遍提高,在各自岗位上争创先进。
不只是云山中学,近年来,平度教育系统呈现出“三多三少”的局面——到一线教课的多了,申请去后勤的少了;争当班主任的多了,不愿当的少了;参与学校日常管理活动的多了,不愿参与的少了。正是包括“县管校聘”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催生了这些变化。
柴生华介绍,2017年8月,平度市教体局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筹备,结合实际,两所学校先期试点,随后平度全市高中、初中学校全面推开,共涉及教职工6651人,有561人进行了交流;2018年8月,改革推进到小学段学校,涉及教职工5067人,有245人进行了交流。至此,“县管校聘”改革全面完成,教师由“校管”变“市管”,与学校自主双向选择,配置不断优化均衡,教师活力和干劲被大大激发。
在“县管校聘”基础上,平度又进行了教师业绩考核、绩效工资、业务称号评选、职称评审、轮岗交流、校长综合评价、学校综合评估、学校积分制管理等八项机制建设。用科学有效的制度管人管事,进一步完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此外,平度还创新推行“党建+师德建设”工作模式,开展“党建+最美教师”等系列活动,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开展“两学两做”行动,即“学法律法规做合格教师、学先模人物做社会尊重教师”。近年来,平度优秀教师辈出,吕文强老师获评“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名教师获评“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教育育人楷模”,8名教师获评“青岛市最美教师”。
让德智体美劳教育“生根”,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从今年春天开始,平度着力打造中小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学科技四大实践基地。拥有50余个校内实训车间、57家校外实习基地的平度市职教中心作为学工基地,让中小学生的学习渠道不再局限于教室、书本,而是可以走入车间动手实践。在蓼兰镇杨家顶子生态园,平度市教体局计划建设青岛市级中小学生学农实践基地,让学生零距离了解现代农业。蓝树谷实践活动中心将作为学军、学科技基地,致力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强健体魄、规范行为、团队精神、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柴生华看来,孩子不能生长在温室和象牙塔中,教育工作者要多给孩子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使他们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了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平度提出“三化”要求,即素质教育生活化、具体化、习惯化。从“光盘清桌”行动,到“两人成行、三人成列”的路队安全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正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平度还将积分制度用于人的管理,选取学校常规管理、家务劳动中的若干项目,逐项科学赋分,精准实现育人目标。
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平度将“家校社共育”纳入平度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大工作格局。通过教师进家庭(社区)、家长进学校、家长教师共同进驻交流群、举办“家长节”等多种途径,平度有效将教育空间由学校拓展到家庭、社区。2017年,平度成功举办山东省家庭教育现场观摩交流活动暨“家校社共育未来”家庭教育高端论坛,发布《平度宣言》。平度家庭教育被确定为青岛市唯一的山东省家庭教育指导项目县、山东省家庭教育实验基地。近年来,平度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省市级“美德少年”“文明家庭”,“家校社共育”正在不断开花结果。
为了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平度还特别推进“托底培优”工程——既重视优秀学生,又关注中下游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对他们进行教育上的“精准扶贫”。柴生华说,当今社会中,大部分中下游孩子毕业后将留在县城,他们的意志品质与行为习惯关系着县城和农村的品质和未来,因此平度教育在注重升学的同时,加大对中下游学生的托底教育,注重发展职业教育,给他们希望和鼓励,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