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校园领读者用阅读唤醒灵魂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在青岛9中老师黄向君这里,高中语文第一课的“开场白”如此直见性命。这讨论灵魂、情怀、生命终极意义的第一课,成了很多学生记忆中真正的语文“开蒙课”。鸿门宴上的波涛暗涌、湘西水畔的纯真爱情、小知识分子的“围城之困”……学生的3年高中时光,被这位坚持“专题研究性阅读”的校园“领读者”,用书籍镀上厚重而温暖的底色。 

用阅读洞开语文教学格局 

“教育真正的意义在于唤醒灵魂,就像一位日本教育家说的,要培养孩子面对一丛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现在的语文教学重技能、重知识、重成绩,而忽略了人格教育、情感培养、生命意识。 ”囿于传统语文课堂单篇文本教学多年,苦于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肢解割裂,黄向君一直在摸索突破之路,而阅读成了他找到的那束照亮罅隙唤醒灵魂的光。 2009年,曾经在教学中实践过快乐阅读的黄向君,开始了专题阅读指导的探究。2012年,黄向君带着集备组开启“专题性研究性阅读与写作”课程的开发。 

“走近 《史记》”“感悟苏轼”“对话史铁生”“走进迟子建”……从教材衍生出的经典文本集群,构建了学生们广阔厚重的阅读体系。紧随其后的阅读写作,创造咀嚼涵泳思考深化的机会。独创的“跟帖式读书交流法”,让读写点评成了学生畅所欲言、思想砥砺的BBS。 

借《史记》洞见文言鉴赏技巧 

解决了单篇教学的支离破碎,黄向君又把目光投诸文言文学习的“拨乱反正”。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文言文阅读速度慢语感弱,甚至全靠老师逐句讲解理清文意。 ”流传千年的动人名篇,被学生死记硬背成为单个虚词实词用法,这让黄向君心痛不已。 

2015年,黄向君开始在实验班级尝试“专题阅读和写作”,从经典文本集群阅读转到同一主题深入阅读。一本《史记》被开发出“以国家利益为先”“义薄云天”“《史记》中的悲剧人物”三个话题。 “以悲剧人物为例,选择项羽、李广、韩信三个人物作为研究对象,每周重点研究一个人物,最后探讨司马迁的悲剧情结。 ”泛读导引、自读质疑、原著研读、互文比读、阅读讨论、定向写作、成果展示……十几万字的经典文本输入,思考内化后,变成了几千字的小论文,从学生笔尖流淌而出。 

凭积淀洞悉高考考查方向 

2017年年初,青岛九中搬迁新校,空间腾挪百年礼贤华丽转身的同时,黄向君的课题研究和实施也迎来了新征程。 “无论是为每个孩子20年后着想,还是新课标和高考命题改革的要求,都倒逼我们关注整本书阅读。 ”从主题阅读到整本书阅读,从随笔感想写作到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撰写,按照这样的思路,黄向君与老师们开发了《边城》《活着》《围城》《老人与海》等整本书的专题研究性阅读教材。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黄向君制定了原生态阅读和深入研究性阅读的两步路径。 

原生态阅读让经典“嵌”入学生生命,拥有个人属性;深入研究性阅读则借助学术论文、鉴赏文章,从语体形态、语象世界、语义体系多层面,构建学生全方位的理解体系。“借助专题研究性阅读,学生在高一高二有了丰厚的积淀,高三通过阅读方法的传授、答题思路的点拨、写作情怀的提升,整体实力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 

黄向君执阅读为杖,带领学生实现了高中语文学习的突围,他的阅读课,为长期囿于技能与知识的高中语文教学,植入了疏朗开阔的全新基因。在他看来,高考只是孩子从阅读中受益的一个中点,真正的终点则在20年之后。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灵魂、独立的思想……他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借助阅读找到生命终极意义的答案。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晓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