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奋斗者的诠释与期许。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靠的正是人们的汗水驱动。几代人的筚路蓝缕,方让中国从解决温饱、建设建成小康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1978年,20岁的崂山区农民雷兴贤承包了2亩地,凭借自己的一双手艰辛耕耘。40年后,老雷家家庭农场变成了四季有花香、年年有鲜果的生态农业观光“花园”,成为崂山区现代农业的新样本。
谈起这40年,老雷说他有说不完的故事。他的故事,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载,一个普通中国农民“奔向幸福”的故事,一个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老雷是新时代农民奋斗者的一个缩影,他们借政策的东风,凭着自身迎难而上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开拓进取的志气书写出的奋斗史,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乡村振兴的康庄大路。
艰辛求索 大山里结出“金”苹果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走进崂山区北宅街道的老雷农场,顿时被大片的绿色所环绕,一畦畦整齐的绿地上种植着茄子、西红柿、黄瓜,远处的苹果树上红彤彤的果实压满枝头,长势喜人。放眼望去,远山含黛,美景如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已过花甲之年的雷兴贤是老雷农场的主人,也是北宅街道土生土长、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60岁的老雷身体十分硬朗,闲暇时,就拿起锄头田间地头忙活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闲不住”,风吹日晒黝黑的皮肤与浸染了泥土的双手,印刻了这四十载,他与土地的故事。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而来,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在改革开放的第一年,雷兴贤承包了两亩地,种了西瓜、西红柿和黄瓜,这一年,风调雨顺,农民喜获丰收,雷兴贤当年挣了1600元钱,在当时平均工资仅有30几元钱的当时,已经是天文数字。
初尝甜头的雷兴贤喜不自胜,拿出1200元,盖上了大瓦房,娶上了媳妇。“过惯了苦日子,种地让我看到了希望!”在这之后,雷兴贤承包了更多的土地,到处学种地技术,一门心思都放在田地上。
俗话说:庄户人种地,种在人收在天。靠天吃饭的农业,也时时存在着变数,几年后,由于品种落后,加上气候原因,老雷地里种的大片苹果连着三年收成不好,不但没挣着钱,之前的投入也打了水漂。最困难的时候,他兜里只能揣着一块钱去赶集。
老伴日日以泪洗面,“这日子过不下去了,真的过不下去了。”老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也经常偷偷抹眼泪。但在他身上,始终有股不服输的韧劲,敢拼敢想执着向前。2000年的一天,雷兴贤在电视上的农业节目中,看到枣庄有一位农民用硒做肥料种植苹果,价钱是普通苹果的两倍多。“这就是金苹果啊!”他想。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雷兴贤暗自打算,能否将自己家的苹果树也变成“金”苹果。他经过多方打探,终于从济南一个专门研究富硒肥的专家那里买到了富硒肥料,种出的苹果经过检测完全符合富硒苹果的标准。
“那时一斤普通苹果最多卖3块钱,而我种植的富硒苹果一斤可以卖到8块钱,还供不应求。种地30多年的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变化。”
2004年,中央发布“三农”的一号文件,实行以“取消农业税、工业反哺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新政,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政策面向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政策的激励之下,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老雷家日子更是蒸蒸日上。
借力乡村振兴 农二代“出征”
2006年,北宅街道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北宅有我一块田”活动,组织农民将自家田地分块租给城里的市民,雷兴贤认为,这是个绝佳的机会,便第一批报名参加了这项活动。有了富硒苹果和一块田,老雷感觉日子更有盼头,老伴脸上也整日堆满了笑容。
从最初的两亩地到管理三、四十亩田地,从年收入千余元到几十万,老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田地劳作的负担让他觉得疲惫,也让他萌生了退出农业的想法。
儿子雷明知道后,表示反对。他说:“爸爸,我一直记得小时候和您一起在这里除草、摘苹果的场景,我知道你心里是舍不得这片田地。我决定回来跟你一起好好搞农业”。
雷兴贤开始并不同意,儿子这些年在大城市从事建筑工程行业,前景一片大大好。“从事农业太辛苦了,拴在土地经历风吹日晒不说,社会地位也不高。”他这样说。
但儿子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从小就在这片田园中长大,跟着父亲种地,采摘,我对土地也很有感情。更况且,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十分重视“三农”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惠农政策让我们觉得有盼头,有干劲,在农村干农业前途一片光明。”雷明这样说。
在他的坚持下,雷兴贤最终同意儿子放弃了他从事多年城市工作,当起了一名年轻的农民。刚一上手,雷明就投入50多万,整治田间地头的环境,看到儿子一下投入这么多钱,雷兴贤吓傻了眼:“这可是我攒了半辈子的钱啊,万一打水漂了可怎么办!”
但雷明劝他说:“爸爸,现在做农业要有新思路,再也不是肩挑手提,只守着几块田地盼收成的时候了,很多城里人都想体验乡村的田园生活,我们要把环境和设施整治好,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在雷明的打造之下,原本杂乱的菜园变成了一个观光花园,成为了一个“世外桃源”。常有一家几口人来到这在田地采摘,观田园美景,尝嫩菜鲜瓜。在室外的休息区小坐片刻,望着远山,晒晒阳光,远离城市喧嚣,心情无比开阔舒畅。
今年,北宅街道投入300多万对11个农业精品园区进行了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老雷家家庭农场又搭上了这班乡村振兴的顺风车。
在政策扶持和全家人的努力下,在崂山区政府的支持下,老雷家农场一分田已经有60多个城市家庭租种。老雷告诉记者,每当收获蔬菜时,大人都会带着孩子,在菜园里奔跑玩耍,虽然手上脸上都是泥,但是笑的十分开心,他们都说:“老雷,你的果园和菜园太美了,现在生活在农村真好!”
回望这40年,老雷感慨良多。“几十年前,说到农民,都觉得就是个种地的,又脏又累,没有社会地位,现如今,城里人来我这都羡慕山好水好环境好,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这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的。”他说。
每天早晨,当推开屋门,看到干净整齐的田地,看到挂满果实的园子,老雷就会情不自禁的笑出声来。“自从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政府对于农村跟农民的重视,感受到了政策的温暖。现在,儿子也来跟着我做农业,我相信,老雷家的家庭农场会越来越好,也会有更多的农民兄弟来建设咱们的新农村!”
记者 姜喆 通讯员 于舜 刘晓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