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中理工MT学生走进航空公司,学习飞机知识,探索飞行奥秘。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前不久,青岛二中举办第二届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成果展示大会,来自北大、浙大、复旦等48所全国双一流大学及985院校的教授专家应邀参会。与会者走进学校创新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创新博物馆、时光中心等场所,参观体验青岛二中为学生发展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关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改革创新,要在环境压力中坚持下去
“二中近些年一直在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所做的很多探索,都是具有独创性的。而这些独创性,在一个长期的、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教育体制下运行无疑是一种挑战。”孙先亮说,“这种挑战,其实更多的是挑战我们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
近些年,从“互联网+”教学的探索,到MT(吸引力团队)组织管理模式的打造,青岛二中的一些改革举措确实是在最初质疑、争议的声音中,逐渐被认可、被称道、被学习、被研究。孙先亮的一席话,也道出了改革创新所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他说:“好在,我们迎来了春天。二中所做的一切,都已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与中国的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的无缝隙对接。”
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创造新的价值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造就一个完整的人,使其对生活能加以整体处理;教育的另一个任务在于制造新的价值。孙先亮对此有所思考。
第一个是“完整”。孙先亮认为,培养完整的人不只是教育的责任,也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责任,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追求。“我们不能把一个人培养成‘书呆子’,培养成一个只知道追求分数、只知道考试和做作业的人。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需要环境的打造,需要我们提供更多的平台去支持。”他说。
第二个是“制造新的价值”。孙先亮认为,一个孩子从初中进入高中,三年之后,如果他和三年前差不多,仅仅是身体长高了一点、变得懂事了一点,这绝不是新的价值。“有些东西是自然成长的结果。教育如果没有把理念、教育的实践以及教育所提供的资源附着在孩子身上,使他们的灵魂、能力和素质发生改变的话,我认为,就不可能称为‘制造新的价值’。”他说,“二中的老师始终在想,怎么使孩子在离开二中的时候,带着满满的收获,带着强大的自信,带着能够去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和素质。”
创新素质,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底气
孙先亮说,创新人才素质培养,其实是时代的追求。2010年国家发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创新人才的培养,青岛二中将其作为学校特色建设项目提出,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二中改变了从前“以升学教育为基础的素质教育”,使“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真正走到新的节点上。
“我们既然有了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也有了对世界教育潮流的顺应,作为基础教育,就应该具有时代的作用,就要顺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确定性当中寻找确定性。”他说,“谁能说清未来是什么样?我们说不清楚,但是我们今天给孩子一些确定性的东西,让他们在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时候,能够拥有真正的底气、真正的能力和素质基础。”
从今天开始,给孩子搭建创新的台阶
“关于培养目标,有的学校说要培养拔尖人才,但是我向来不敢说这样的话。中学教育,就是创新人才素质培养比较切合实际,中学是基础教育,一切都是打基础。”孙先亮说。
“二中的教育是为了明天,但更为今天。”孙先亮认为,要想为孩子们构建美好的明天,在今天必须把学生身上能够体现创新潜质的东西激发出来。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二中转变学生发展方式,让学生成为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的生命体。孙先亮说,对学生自主、个性发展的支持,恰恰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没有给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创造机会,创新的可能就无从谈起。
不能以高考为托词,去阻断孩子走向未来
孙先亮认为教育理念的再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我不是心中没有高考,而是我从来不会把高考放在理念当中。我们一切的衡量标准、一切的出发点、最终的归宿点,都是‘学生发展’这四个字。”他说,“这个标准确定之后,我们在做很多事的时候,心中都很清楚: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做这个事情能不能促进学生发展。”
“从十几年前,很多学生开始建社团的时候,我就只问一句话:‘孩子,你觉得做这个事对你的发展有益吗?’孩子说:‘没问题,我们通过这个活动能有很多收获。’我说:‘那就OK,去做吧。’”孙先亮讲述,“其实那时候我完全可以说:‘孩子不要做了,因为影响你的高考成绩。’但我们不能用这样一种托词去阻断孩子走向未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