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市南区教体局局长王轶强: 以“高原起高峰”的态势,实现更具市南特色、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

■“音你而来”——2018青岛市市南区中小学生管乐专场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作为传统教育强区,市南教育一直是岛城教育的一面旗帜,无论是生均经费投入、教育理念更新,还是教学改革力度,都居于全市前列水平。市南区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南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轶强表示,面对教育改革新形势,市南教育要以“高原起高峰”的态势,实现更具市南特色、更高水平的现代化。

推动老城复兴——

市南教育新一轮大发展在西部

“市南教育的新一轮大发展在西部。”提起新时代市南教育的突破点,王轶强首先提到了西部教育复兴式发展,坚定的语气中彰显着攻坚克难的决心。他说,西部教育有很好的基础,像北京路小学、朝城路小学都有悠久的办学历史,都曾经辉煌过。教育重心的迁移会带动城市的发展,西部城区复兴式发展,势必要以西部教育发展为引擎。

在四川路1号,市南区首个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在拔地而起。这所学校不仅承载着周边居民对家门口优质教育的企盼,也预示着西部教育将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新的超越。

除了教育资金投入上的倾斜,人事布局也已展开。去年,市南区中小学领导干部团队进行了大范围人事调整,30多所学校集体换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些调任至西部的校长,已经让学校焕发出新的神采。曾经执掌市实验小学帅印的邓晓红调任朝城路小学以来,着手建氛围、建方向、建机制,从氛围上提振师生精气神、凝聚力,从机制上优化组织构架、服务学校发展。通过开展“教师妈妈访千家”、创设“社区欢乐节”等活动,家校间的凝聚力显著提升;通过建立各学科教学量化标准,学生在区教学质量检测中的优秀率、达标率明显改观;干部和教师的内生发展力被有效激发……种种举措下,朝城路小学师生及家长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被调动起来。

实现教育均衡——

从经费均等投入开始

均衡,是教育改革的题中之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市南3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分布着28所小学、9所初中、1所特殊教育学校、48所公办和普惠幼儿园。教育均衡,首先是经费投入上的均衡。

实际上,王轶强更倾向于用“均等”一词来形容市南教育经费在校际间的投入——同一学段不同学校的生均经费是一致的,硬件配备标准也是一致的。目前,市南区初中、小学、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2770元、2570元和1550元,均列全市前列;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2.2万元,居全省首位。

在硬件配备方面,市南区为各校统一配备和更新教师用计算机、微机室、班班通等设备,为各中学配备探究实验室。每年投入约1000万元,用于各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活动的开展及设备的配备。为各校配备自动录播教室及至少两间电子书包教室,全区校园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为各中小学校统一配备机器人、3D打印机设备。新建、改建28所学校食堂(厨房)和1个配餐中心,实现全区中小学校营养午餐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实现中小学食堂100%达到市标准化食堂标准,所有食堂施行统一卫生标准、统一留样标准、大宗食品统一招标采购、统一营养指标、员工统一管理、统一用餐补贴标准等“六统一”标准。在山东省率先为全区中小学生免费配发制式校服。

“填谷”又“增峰”——

教师交流与职称评审挂钩

真正的教育均衡,离不开师资配备的均衡,这也是教育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在王轶强看来,相比于其他区市,市南区面积较小、地域差较小,这为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了地理因素上的可能性。他同时强调,推动师资均衡配置并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既“填谷”又“增峰”。

按照“县管校聘”的原则,市南区树立起“国标、省考、区聘、校用”的教师人事制度新理念,让“学校人”变为“区域人”,发挥教师交流工作的正效应,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今年,市南区构建起教师交流长效机制,通过顶层设计来进一步推动教师流动。一是通过提前一年告知,将新评审通过高级教师资格的教师、入职以来在同一学校连续工作满9年的教师纳入今后“必须交流”的范围;二是一级教师、二级教师经学校同意后可自愿交流;三是在全市首次提出“学区共享教师”的软性交流方式,扩大并持续推进优秀教师在学区内跨校任教走教。对于参加交流的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赋分时给予加分。在市南区前不久结束的教师交流工作中,参加交流教师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的17.6%,其中骨干教师占70.4%。

前段时间,青岛26中英语高级教师郑老师交流到青岛24中,24中校领导评价说,郑老师给学校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增强了英语组教师们提升自我、发展学生的信心,提高了家长的期待值,也增强了孩子们进步的信心。

对于校长、干部的交流,2017年,市南中小学校长书记轮岗调整47人,比例高达94%;同年,提拔、轮岗、交流副校级干部63人,比例超78%,全区学校干部队伍面貌一新。

设立“校长学院”——

推动教育者的“现代化”

校长和教师,是教育发展最宝贵的资源。王轶强说,市南区始终把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列为“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来抓,实施“提升校长领导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双提升工程。

今年初,市南区设立起“校长学院”,承接学校干部领导力培训。以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为目标,采用集中学习与岗位研修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培训相结合、项目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既紧盯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的探索,又从学校现状出发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为校长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今年暑假,“校长学院”又一次来到上海,市南全体校长聆听华师大教育专家讲座,走进上海中小学,对话上海名校长。“我们就是要让校长接触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探访教育最活跃的地区,收获最深刻的启示。”王轶强说。

对教师,市南区实施“五格三全教师培养工程”。“五格培训”即新教师入格培训、骨干教师升格培训、音体美教师优格培训、学科带头人风格培训、班主任高格培训,“三全”即学段全面化、教师全员化、职业全程化,架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

实施海洋教育提升行动——

打造全国海洋教育示范区

课程,是面向未来的引擎。王轶强表示,课程体系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2018年是市南区中小学课程深度建构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聚焦课程与教学的深度变革、育人模式的创新,突出关注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为学生充满灵性地幸福成长提供最充分的课程保障。

在课程深度建构中,最能凸显市南特色的莫过于海洋教育。王轶强告诉记者,如今市南正在实施海洋教育2.0行动,从1.0时代侧重知识传授,转为对学生海洋素养的提升,将海洋教育与德育、美育、体育、研学、实践有机融合,充分整合和利用丰富的海洋教育资源,从海洋的人文精神中汲取教育素材、启迪教育智慧,培养学生知海、亲海、爱海、驭海、护海的情怀和本领。同时,把海洋教育拓展到社区成人教育和公民终身教育领域,形成市南区区域整体海洋教育格局,力争在全国打造海洋教育示范区。

利用区位优势,市南区率先成立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与35个涉海单位签约成立海洋教育实践研究基地,展开跨领域、跨区域、跨校际的海洋教育大协作、大联合,从制度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研究、公共资源共享与共建等方面深度合作,为实现海洋教育的校际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整体提升提供了保障,营造市南区海洋教育生态族群的多样性环境。市南区还承担了海洋教育国家课题研究、海洋教育教师培训、专业专家团队建设、多维度海洋教育课程开发、海洋教育实践活动、海洋教育数字平台建设等工作,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覆盖各学科的海洋教育教材正在陆续编撰出版。全区校校有海洋课程,每学期有海洋研学活动,初步构建起以“多层次、联动化、立体式”海洋教育组织体系为保障,以海洋课程构建为抓手,以区域特色化和学校多元化的融合评价机制为导向的海洋教育特色发展路径。

“乘着‘经略海洋’的东风,海洋教育一定会成为市南教育更大的亮点。”王轶强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