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袖珍”小学的“大教育”之路

周韫轶和孩子们在一起。 

地处生活气息浓厚的台东, 

紧靠春阳和谐大院和向阳幸福大院,一墙之隔就是居民院,隐于市的青岛大名路小学,是真正意义上老百姓家门口的小学。3亩地巴掌大的校园,人均1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让这所老城区小学堪称岛城最“袖珍”。但螺蛳壳里做道场,小学校同样可以办大教育。为了让这所小学校突破“小”限制迎来“大”格局,校长周韫轶带着全体老师,开始了长达7年的耕耘,并由此趟出了一条小学校提速发展格局大开的路子。 

名校出身 

与老城小校“狭路相逢” 

2011年周韫轶从台东六路小学调任青岛大名路小学,成为这所老城小校的校长。从一所面积大、人数多、口碑好的名校,到这所市区最小学校,落差显而易见,台六16年的工作经验,照搬过来显然 “水土不服”,周韫轶开始思考老城小校的破解之路。 

周韫轶发现,这3亩小小校园里存在的问题却一点不少。在学生群里做问卷,她发现,外来娃过半的生源里,很多孩子从未去过栈桥,遑论归属感;在特长一栏里,没有钢琴、国象、足球等常见的答案,大多是空白。生源薄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性低、家长对学校配合度低、孩子对城市生活归属感游离……这些棘手难题背后,还有更难解决的干群关系紧张和教师动力不足问题。职称评选年年“论资排辈”,缺乏拿得出的专业优势,周韫轶一上任,学校原来一个获市级荣誉称号老师、一个出过市级公开课老师,同时交流去了他校。 

文化开路 

“全纳”理念激活校园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韫轶和团队从办学理念出发,从源头捋顺这一串串疙瘩。 “原来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拇指教育,也就是尊重赏识每个孩子。但我们认为拇指教育不足以推动当时的学校前进,在赏识基础上向外挖掘,提出了全纳至善的全新理念。 ”2011年年底学校召开了第一届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提出了张开怀抱、合拢四指、竖起拇指的概念,打通了拇指教育与全纳至善的理念通路,让“纳”这一核心理念烙进了每个老师心里,也点燃了老师们专业发展诉求的星星之火。 

2012年被定为教师专业发展年,请来校外专家,为老师们补短板,当年14个老师拿出了省、市、区公开课。签订教师专业发展合同,合同里每名老师不仅进行长短处分析,还要列出专业发展可能性,向学校提要求。有老师提到想考取心理咨询师,希望学校可以报销费用。校委会立马拍板同意,就是这名老师,顺利考取从业证后,不仅为全校特殊孩子建立了心理档案,更为全校开起了沙盘课。学校全力协助教师个性发展,全面激活教师们的从业热情,老师们在各自专业之外,又开起了各种校本、师本、生本课程。 

成果斐然 

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012年初,借助家长资源、老师资源和购买服务,开市北区之先,大名路小学在每周五下午尝试选课走班。从头脑奥赛火爆各年级,到围棋、国象、跳棋受追捧,再到国象进课表,丰富的学校课程,成为了孩子们发现兴趣、发展特长的全新场域。孩子们飞速成长的同时,家长们的心也与学校一点点贴近。至此,周韫轶发现,原来的全纳至善又不足以支持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因此确立了以“纳”文化为统领的学校文化体系,“全员接纳、全程悦纳、全位容纳”办学理念。 

到2014年,市北区3年发展规划终结性评价中,全区86所中小学,大名路小学拿到了全满分的好成绩。 “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一共组织了7届,从第4届开始,加入了学生和家长议题。 ”研讨会开了一届又一届,老师、家长和学生对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我讲我的纳故事”“纳言纳行”等主题活动的开展,让纳这一理念,从文化出发落地到行动。 

结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从组织层面进行章程建设,成立校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让所有的校园事务有章程可依。构建教师团组队伍,激发教师发展自主性和能动性。借助周工作问诊,老师提问题干部接诊,缩小工作半径,实现问题早预判早诊断。在家校互动上,全校权利让渡,让校园成为家校关系的生长点,家长合唱团、爸爸护卫队……家长们的全心信任,让学校育人工作事半功倍。学校、老师、家长达成共识,共同为孩子谋幸福为学校谋发展。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晓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