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小学老师告诉你,真正的幼小衔接怎么上

 

市南区实验幼儿园曾经请来在小学任教的幼儿家长给大班的全体幼儿家长讲过一堂幼小衔接公益课。这位家长担任过低中高三个学段的班主任、语文教师 。这些分享干货满满 ,也许对您开展家庭幼小衔接有所帮助 。

培养注意力和有规律的生活

内紧外松,点燃孩子对小学生活的期待

幼小衔接第一个要做的:家长的内紧外松的心态。内紧——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孩子即将入学这个变化,而且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外松——这就是我们要展现给孩子的状态——愉悦的,充满期待的和希望的。孩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我们要充分相信孩子会用自己的方法和节奏步入小学,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所以我们外松的状态就是点燃孩子们对小学生活的期待 ,了解因为自己成长了,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交更多的朋友,可以越来越独立地完成任务,这是件让人自豪的事情。

当我们的心理状态做好准备了,还要做好行动上的准备。

关注“学习习惯”的有效衔接

首先就是注意力的习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形成虽然与先天的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我们要做到营造安静、简单的环境:学前幼儿普遍注意稳定性差,容易因新异刺激而转移。因此,我们应根据这一特点,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为孩子创造安静、简朴的物质环境。例如,孩子安静玩游戏或看图书的地方应远离过道或门口,远离电视、电脑、iPad;墙面布置不应过于花哨;文具、糖果、玩具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应摆放在较远的位置。

有了基本环境,当孩子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时,大人不应随意地去打扰孩子,家长最好也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打扰孩子。但刚入小学的孩子不适宜完全放手自主学习,在他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适当陪伴,可以读书看报,随时关注坐姿、握笔姿势,予以纠正,或是当孩子走神时简单地提示,在孩子需要帮忙的时候一定要帮忙。因为刚入一年级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限,这个时候的帮助不是单单的提供答案而是给孩子方法的引导。孩子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了。而陪伴还有个重要作用,就是一年级入学阶段,为孩子立下好的规则,比如回家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阅读复习或预习,然后看课外书或自由安排。习惯养成了,以后十几年的孩子的学习生活都会受益。

有规律的生活:孩子一日生活的节奏以及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他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让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孩子一个过渡准备。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宜太长。研究表明,大班末期的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上学以后,我们一节课是40分钟,一般每节课老师都分成两到三段,15~20分钟为认真听课,后段就是做练习、写字等。孩子刚刚上学的时候,老师上课到一半的时候,穿插着做个小游戏放松一下,一般孩子很快就能适应了 。

有规律的生活还包括,每天读书在什么时间段,写作业的时间段,几点睡觉……看电视一次多长时间,都要有规律。

必要、适量的学前知识储备

(1)数学方面:

之所以先谈数学,学习数学会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数学让学生学会思想,它甚至还会培养孩子知难而进 、严谨认真的精神品质,从幼儿时期,数学意识就已经开始发展锻炼孩子的智力了。

依据生活理解数学,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我们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识。如一年级上册数学中“左右”的认识,分辨左右是孩子本学期学习的一个难点,有些孩子正确掌握左右需要较长时间和过程,家长要有耐心,在生活中强化孩子对左右手的认识,引导孩子借此来分辨物体间的左右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一个参照物的问题,如两人面对面时,如何判别对面之人的左右边。在时间许可时,我们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做数学游戏,超市购物、摆摆积木,通过那些具有训练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等方面的发展。

重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上学期主要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这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孩子必须学好,并能够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速度要求大约为每分钟8道口算,正确率达90% ~95% 。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就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做有心之人,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要防止枯燥的题海练习,每天练,错了还要罚的做法会扼杀了孩子学数学的兴趣的。可以在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做个你考我我考你,做加减法。

重视数学语言发展,为聪明插上翅膀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地改善孩子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性。给孩子的智力发展插上“语言的翅膀”。在生活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和孩子交谈的形式不必过于正式,比如和孩子散步时,和孩子去公园时等等,这样交流的气氛要自然亲切得多。对话时帮助孩子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因为……所以……”。要求孩子说完整的话。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家长要能耐住性子,多听少说,只要我们的话语能引发交谈话题,进行适当的点评反馈就够了,不要因为孩子说得不够好而不耐烦或不断指导,这样会让孩子有抵触 ,每个孩子有自己发育和成熟的时期,各不相同,我们要接受这个客观情况并坚持不懈地给予支持。

 

(2)语文方面:

首要任务就是从现在开始马上进行识字积累。依据幼儿“脑先发育,动作滞后”的生理特点,学龄前的儿童可以学认汉字,但不宜写字。为什么要加强认字?前年我带了一段时间一年级,学校对一年级全体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项的调查问卷 ,即对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2500个常用字进行摸底,看看孩子认识多少个,调查结果差别实在是很大,最多的一个孩子认识2400多个,基本能自主读报、读小说,最少的个位数。随着上二三年级,孩子们的差距可能会逐渐缩小 ,但必须肯定,这些认字多的孩子,在入学之后一直处于领先阶段。说数学吧,不认字数学学科也会出问题,为什么呢?一年级开学前两个半月语文都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学习的汉字不多,但数学书里每一道题目的叙述都是汉字而且不加拼音,可以说孩子们最早是在数学书里接触语言文字的。孩子要想读题做题必须有一定的识字量,第一学期考试时老师读题,但不认字的孩子连题念到哪都不知道,念不出题就不会做,不会做就会影响成绩,成绩差了孩子就不自信,不自信就会厌学,形成恶性循环,与前面的良性循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文基本认识汉字他们也有底气,有了自主看课外书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增加知识储备,孩子自然就更加自信,有了自信,孩子就敢于挑战更高的山峰,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效果最好的就是生活中识字,路牌、店名,都是教材。包括到了二年级,也仍然在第一课中先说在生活中认字。我们也可以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比如有的孩子特别喜欢读公交车站牌,家长可以每次带他路过时就陪着他读,读得很开心,就像游戏,同时也认识了不少字。家长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兴趣,识字的兴趣比识字本身更重要。

其次是游戏中识字、随上下文猜字和编故事识字大家也可以采用。效果最不好的就是用字卡认读,当时是认识了,过段时间就遗忘了。字卡也不是一点作用也没有,可以组合成词语贴在家里,看的多了也能有效果。(推荐一个词语游戏:词语接龙,可以培养孩子语感,积累词汇量)

家长和孩子要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识字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阅读,全民读书已经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必备素养,爱读书的孩子才会对学习更有兴趣。就说我们学校,是要求学生必须每日进行阅读的,在学校里不进行体育活动休息的时候,也提倡孩子们读书。一年级理论上没有书面作业,在这种情况下,推荐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读什么书呢?我们在选择时不要盲目遵从推荐阅读书目,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意愿,让孩子有兴趣读,而且每天要有固定阅读时间。

会端正地书写自己的名字

学龄前儿童适合多认字,少写字。能端正写名字即可。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执笔姿势,只要拿笔,就必须是正确的姿势,并时常进行纠正。一年级语文教执笔可能有一到两节课,但执笔姿势却需要关注很久才能养成习惯,这个关注不能全部依靠语文老师,家长也应该常常提醒和纠正 ,执笔姿势对了,再写字、练字才舒服 ,更重要的是,这也有利于视力和身体发育。

(3)艺术体育方面

可以对绘画、唱歌、舞蹈、手工制作等有所了解。幼儿园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艺术的实践活动,可以在孩子上学后开发一个深钻的艺术爱好。体育运动方面:掌握诸如跳绳、带绳跑、跳远、60米100米跑步等简单的运动技能。学一点可以在课间活动时候做的手部小游戏(翻花绳、转魔方等等,上学后,这些小游戏可能很快就让孩子们拉近距离)。

需要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必要、适量的学前知识储备”并不是让家长把目标锁定在刻意引导孩子提前学习学校课本知识上,买来各学科课本提前学习更不应提倡,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在平日生活观察发现与有趣游戏中,广泛接触各方面的知识,扩大学前知识储备,促进入学以后各科的有效学习,因为每个孩子的智能结构都是多元的,有的孩子对音乐敏感、有的孩子运动方面有天赋,有的孩子就很喜欢手工,每个孩子都有其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我们要善于发现强化和激发孩子们各种潜能。

关注“社会性适应”的有效衔接

首先,要努力帮助孩子认识、理解生活中的有关规则。第一是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如:不在室内大声喧哗、追跑;东西用过后不乱扔,要放回原处;盥洗、进餐中应遵守的规则;过马路应遵守的交通规则。而且一定要立家规,先从家庭中培养行为品质,不能依赖幼儿园、学校,更不能说等你上学让老师收拾你之类的话,要先树家风。

第二是集体学习活动的规则,如:上学不迟到,当老师和同学讲话发言时,不中途插嘴;回答问题要先举手;上课时要坐好,不乱动;不随便找人说话等。学会倾听别人的要求,不懂的可以等老师说完以后问,按要求行动。引导孩子养成按规则进行集体活动的习惯,知道参加活动的人都要遵守规则,才能公平、有序地进行活动 ;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一段能忍受的时间内,渴了要控制自己,饿了也要控制自己。课间喝水、上厕所,不要等上课再因憋不住,而上厕所。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定要嘱咐,万一想上不要不好意思,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需求。另外还有一点,是提醒家长,要告诉孩子,犯错误不要紧,要诚实要担当,但是一定要改正。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这一点也很重要,首先,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如:见面打招呼;与人谈话时不打断别人的话;不用手或身体碰人 ;懂得用礼貌语言向人请教;和同伴一起玩时,不抢别人手里的东西,得到同意后可以借。

其次是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和参与集体的活动。如:学习与人商量,会向同伴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决定大家要做的事情;认真做完集体分给自己的一份事;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别人合作,学会取长补短;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乐意给人帮助,懂得同情和关心伙伴等。

再次,引导孩子学会主动接近老师。如:遇到困难或感觉身体不适,能向老师说,请求帮助;学习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敢向老师提问,请老师帮助弄明白;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如有误会能向老师说清楚。作为家长也要注意多与老师沟通,孩子在学校会遇到很多事情,有时回家也说不清楚,家长不要只听孩子的一面之词,遇到问题多与老师沟通,特别是孩子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或者家庭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一定要让老师了解,这样会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 。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重要飞跃和转折,通常会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多渗透孩子上小学的好处,可以聊聊自己的小时候有趣的事,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另外,俗话说“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赏。与其说“你不要这样做”还不如“你那样能够做更好”;与其让孩子在没完没了的批评中纠缠于做过的错事,还不如让适时的表扬给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自信不足的孩子更害怕出错,家长更应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有进步!继续努力!没关系 ,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吝啬真心的表扬。

家庭教育在孩子迈入小学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揠苗助长牺牲无忧的童年,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我否定,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精英,我们又要广开局面不断发现孩子的潜力。幼小衔接的过程让我们成为最优秀的陪伴者,也希望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我们自我的成长,和孩子们一起遇到最好的自己。

城市信报记者 郝春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