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国际创新园已有59家“高创新型”企业入驻一期,二期即将封顶;海信创智谷样板间开放,并将于年内竣工启用……日前,记者从崂山区获悉,青岛市产业园区最为密集的崂山区,正迎来集中“收获季”。在青岛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上,截至目前,已有蓝色硅谷软件外包服务中心等9个产业载体投入使用,国际创新园二期等5个产业园区正在建设,规划总建筑面积达187万平方米,投资额超过90亿元。此外,崂山区还计划开工建设金泰科技孵化器等5个产业园区项目,呈现出新型战略产业有序聚集的新局面。
“蓝高新”产业载体集中爆发
来到青岛市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的核心区,作为青岛“一带”中,首个高起点、高标准的创新型园区,当下的青岛国际创新园,正处于招商与建设的“同步冲刺”阶段。
印孚瑟斯、IPC、ITW、京东善元、富士通……一批跨国公司总部项目已经入驻开业。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建设的信息产业园区,国际创新园一期占地55亩,总投资9.6亿元,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针对国内外知名IT企业、软件企业、研发机构打造创新载体。截至目前,签约入驻企业已达59家。
这仅是其中一例。据记者了解,目前,崂山区产业载体正进入集中爆发的“收获季”。从崂山区统计数据来看,近两年以来,崂山区围绕青岛市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带,陆续有蓝色硅谷软件外包服务中心、青岛国际创新园一期、新能源产业园一期、崂山区生物产业园、青岛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海洋生物医药孵化器、崂山区LED孵化器、青岛联通云计算中心和宏程科技园,9个产业载体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6.2万平方米,总投资额19.7亿元,吸引入驻企业118家。
今年下半年,产业园建设的日程满满当当。目前,作为崂山建区以来一次性开发建筑体量最大的工业项目,青岛国际创新园二期建设正在加紧进行,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总投资36亿元,主体工程施工正在进行,2015年全部完工启用。此外,建筑面积13万平米,投资5亿元的海信创智谷,也将于年内竣工投入使用。生物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蓝色动力产业园等项目已经开建,在建中的5个产业园,面积达187.8万平方米,投资90.7亿元。
这预示着即将爆发的产业辐射力。记者采访获悉,以国际创新园一期为例,瞄准家电研发、软件研发、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高新产业”,全部项目注册资本近4亿元,预期3年后将达到80亿元营业额。而其所在的国家通信产业园各地块项目全部投入使用后,也将聚起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万人的巨大“人气”,企业总收入超过500亿元。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巨大辐射力,也将为青岛蓝色硅谷产业创业快速推进打开局面。
平台植入让载体“活起来”
日前,山东首笔跨境电商出口退税,落地崂山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让青岛乃至山东跨境电商企业瞩目崂山。促成入驻企业联动,从“散沙”到产业链,2014年,崂山区新兴产业载体的招商布局中,凸显出一种“平台培育”的新模式。
青岛柏斯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落在青岛国际创新园的第8层,其完成跨境出口退税,依靠的是背后“平台”。青岛和运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青岛柏斯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青岛斯科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Think Bay)、青岛双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分别从事电商、贸易、物流等多个行业,共同组建起一个平台——崂山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
“平台”如何串联?从Think Bay的发展中可以得到解释。作为一家电子商务贸易型企业,其在英国、美国都拥有成熟海外仓储经验。进入“平台”后,企业干好自己的纺织、假发等跨境电商“老本行”之外,其总经理郑雅乾透露,凭借山东省唯一拥有速卖通资质认可,企业还承担了代运营、人力资源等服务其他传统企业跨境转型的内容。
这仅是一处细节。崂山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青岛和运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高峰告诉记者,平台建成后,园内企业首先获益,不仅柏斯威成为跨境电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帮助园区内一家纺织企业实现跨境电商市场的开辟和转型。当下,平台承载的品牌推广、美工、物流、硬件等多项服务,正向着崂山乃至青岛覆盖。
不仅是服务,以平台为模式,资本等多项要素都实现了产业园区的整合与传播。在国际创新园的顶层,是青岛市市级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的所在地。目前,该中心已集中光大控股、劲邦创投等15家基金公司,为青岛市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而之所以选择落户青岛国际创新园,其中心主任徐惠告诉记者,创新园位于青岛蓝色硅谷和青岛金家岭金融新区的叠合处,希望以此为核心实现向周边高成长性企业的辐射,形成真正的资本产业带动力。
产业串联服务企业,同时又提升了园区整体的影响力,更进一步促成优质企业资源的集聚,崂山区产业载体“平台植入”背后,形成了载体与企业和产业之间的良性生态圈。
载体为企业成长“无缝对接”
不断有新产业载体丰富崂山规划。根据崂山区最新规划,目前,已经确定有新能源产业园两个项目、金泰科技孵化器、金谷产业园、澳柯玛信息科技园、歌尔科技园,这5个项目进入建设计划,目前,正处于“报批待建”状态。
新产业园层出不穷,如何做好与传统老产业园的对接,让中小企业在产业载体顺利“孵化后”步入高速成长期?这决定着区域产业的成熟度。在青岛城市产业高度、格局的“一盘大棋”下,这也是当下各区域产业载体发展,所面临的共性命题。
崂山区处于产业载体“新旧交棒”的关键点。采访时,青岛杰生电气有限公司透露了其新厂建设计划。这家国内唯一的深紫外LED生产线供应商的新能源企业,目前依旧“蜗居”在惠特工业城。看似不起眼的惠特工业城已有十多年历史,也是当年青岛一批中小型“专精特新”企业的摇篮。而现在,它正面临着新旧交替的责任。
2015年,杰生电气将入驻崭新的青岛新能源产业园区。其董事长张国华告诉记者,新厂区占地32亩,将容纳企业进一步扩大的发展需求,届时企业产能将扩大到1个亿。带动下游产业100亿。成为青岛新能源产业的又一标志性项目。
这也将成为青岛新能源产业园区的第二家“住户”。此前今年4月,占地31亩、一期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海泰新光新型光源产业化基地建成启用。青岛高科园管委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海泰新光和杰生电气异曲同工,十年前,企业在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创立并启动高清医用LED内窥镜项目孵化,去年自己购买了建厂用地,进入新能源产业园“加速器”,目前年产值达7000万元,在高速发展中起飞。
同样“待入园”的企业还有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等。对于这批实力“搬迁”的企业而言,创业之初,有“孵化器”给予政策孵化;长成之后,有“加速器”给予精准产业引导,并提供产业集聚牵引力,伴随企业成长过程的载体流畅对接,是企业发展的栖身之本。放宽视角,这将有意识地引导崂山产业的“蓝高新”定位,并形成产业的谋篇布局。
如今,崂山区“新旧”产业园正起承转合。据悉,2014年,崂山区将以生物产业园、通信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园等为载体,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依托金家岭金融新区,推进青岛环球金融中心、啤酒城改造二期、金岭金融广场、白金广场等大项目建设,推动金融产业的集聚;依托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推进医疗保健、养生养老等新型服务业的组团发展。在新旧产业载体的对接中,引导新产业发展方向,延展区域经济的影响力。
记者 朱君青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