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伏龙支路往山上走,一片开阔地旁的两层黄色建筑,便是青岛市市南区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以下简称“食堂”)。下几级台阶,进入食堂内部,一股饭香扑鼻而来。
上午九点半,食堂工作人员正在为中午的外送订单配餐。据食堂负责人纪云波介绍,前一天老人会根据微信群里推送的菜谱,接龙第二天需要的餐食。当天一早,食堂工作人员核对订餐信息及支付情况后,会把每条订餐信息打印、裁剪出来,贴在饭盒上。食堂每日近400份午餐中,有180多份需要逐户送达。

如今,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的7名全职工作人员、6名兼职送餐员服务超300名老人。(图/周润)
“她是个热心肠”
在食堂成立之前,纪云波只负责江苏路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
2020年,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之初,纪云波带着同事,走访了上百位老人,在与老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的同时,也了解到老人们最迫切的需求。“当时很多老人跟我说,他们现在还能动弹,不需要住养老院,但是自己做饭有点困难,希望有地方能为他们提供送餐服务。”
2021年初,养老服务中心试水送餐,但由于厨房的“产能有限”,仅能为龙江路社区的20多位老人提供服务。
2021年底,在政府政策推动助老食堂建设的背景下,齐东路社区将原来的书画室腾了出来,齐东路社区助老食堂成立,纪云波同时负责食堂运营。

食堂为老人准备的丰富午餐。(图/周润)
养老服务中心的厨师、送餐员都跟了过来,当初的那20多位老人,也成为食堂最早的一批顾客。当有的助老食堂还苦于刚刚成立找不到突破口时,齐东路助老食堂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运转了。
有人佩服纪云波的提前布局,“我哪有那眼光,那时候老人们的需求摆在那里,我只是尽力解决罢了。”她坦言,“虽然我们条件有限,但会竭尽所能满足老人的需求。”
食堂午餐需求量大,加上人手有限,早餐只简单供应豆浆、油条等。但纪云波了解到,山上的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他们的午饭可以依靠食堂配送,但早餐没有办法解决,于是食堂新增了面包。“这样老人每天订餐时,再多订一个面包,就解决了第二天的早餐问题。”纪云波说道。

纪云波(右一)始终坚信,和老人打交道,就是要真心对他们好、去了解他们的需求。
话音刚落,一位老人走了进来。
“大叔,今天来这么早呀?”纪云波热情地打了个招呼。
“老伴又住院了,今天特意交代我早点过来排队,打两份饺子送去医院。”大叔答道。
“您给病号送饭,不用排队,我和后厨说一声,早点把饺子煮好给您。”纪云波说着往厨房走去。
老人名叫程一兵,今年84岁,从食堂成立起,程大叔几乎每天都来食堂打包两份午饭带回去。“老伴常年卧病在床,这么多年,多亏了纪主任!”程大叔满是感谢。
我们的“饭圈”
从养老服务中心时的1个全职工作人员、1个兼职送餐员服务20多位老人,到现在7个全职工作人员、6个兼职送餐员服务超300位老人,食堂仿佛一个活力枢纽,连接、惠及的人群越来越广。

两列摆成长条状的餐桌旁边坐满了等待打饭的老人。(图/周润)
不知不觉间,屋里变得热闹起来。两列摆成长条状的餐桌旁边坐满了等待打饭的老人。为了不影响食堂工作,早到的老人们通常会在外面晒晒太阳、打打拳、聊聊天。过了十点半,他们才会陆续进来等着开饭。
“老人们自己知道打饭的顺序,有位大姨每天义务给大家发号。”说起这些老人,纪云波充满感激,“可能有人觉得做助老食堂,没什么了不起,但这些老人们却总对我们表达感谢,觉得我们带来了好的服务。”
十一点一到,点餐窗口前的帘子拉开了,老人们站起来排好队,跟着队伍一点一点往前挪动。
今天食堂有白菜肉馅的炉包,孙大叔买完炉包,装到饭盒里。孙大叔今年77岁,几年前搬家去了别的社区,现在来一趟食堂,需要坐公交车,中间还得倒一次车。即使这样,他还是坚持每天来打饭。因为路远,打完饭他都会先吃一点。今天,他吃完一个炉包,喝上一碗免费粥,拿着剩下的炉包慢悠悠地回家了。
纪云波介绍,食堂的免费粥很受老人们欢迎,天凉了,老人们从山下走上来,打完饭,坐下歇一会,喝上一口热乎的米粥,再往家走,有的老人也会打包一些粥带走。

老人们通常会在食堂外面晒晒太阳、打打拳、聊聊天,这也成了他们每日的社交活动。(图/周润)
十一点半刚过,食堂内渐渐多了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熟练地打饭、结账、落座,边吃边交流。他们是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因单位没有食堂,每天来这里吃顿热乎的午饭,早已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说话间,一位送餐员回来了,与她一起的还有她的好姐妹。“这是我朋友,非得来尝尝我们食堂的饭。”她向纪云波热络地介绍着。
到了寒暑假,食堂还为周边孩子们提供午饭。“早上家长过来买早点时,顺便给孩子交上午饭的钱,到饭点,孩子们就自己过来了,都是邻居,谁家的孩子我们都认识。”
十二点半以后,食堂的繁忙已近尾声。纪云波盘算着,如何把食堂空闲的时段再利用起来。“食堂一天能供应五六百人吃饭,门口空地也能停放电动车,挺适合外卖员、快递员等职业群体错峰用餐。”
食堂出名后,纪云波常被问及经营“真经”。“哪有什么诀窍,不过是把政策踏踏实实落到实处。我打小就是这性子,但凡交给我的工作,就一定想尽办法做到最好。”纪云波说。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公晓璇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