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青岛市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政务大模型“让服务更智能 让治理更精准”的相关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青岛市大数据局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与数字政府业务融合创新,在国内率先打造城市政务大模型统筹建设模式。相关工作经验入选山东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重点任务试点,以及山东省人工智能大模型“百景智能”典型应用场景。目前已统筹推动各级各部门83个政务大模型应用上线,成立青岛市“人工智能+政务”实验室,发布首批标杆场景以及首批政务场景机会清单,积极构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生态体系。
发布会现场
做好顶层规划
明确政务大模型建设模式
统筹推进全市政务大模型应用建设,坚持标准、规划先行,印发《青岛市加快推进政务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作方案》《政务大模型场景建设指引1.0》《政务大模型应用管理办法》,编制《政务大模型服务标准》,形成“1方案1办法1标准1指引”的政务大模型顶层规划,统筹指导全市政务大模型建设。
同时,确立“1+2+N”的政务大模型集约化建设模式,即由市大数据局统一建设政务大模型应用支撑底座,数据、算力双轮驱动,各级各部门以业务需求为牵引,实现N个大模型应用创新突破,避免各级各部门分散建设、重复投资。
建成支撑底座
提供全链条支撑服务能力
提前谋划政务大模型支撑底座项目,经过多轮技术研究、方案对比、可行性验证,在全省率先完成项目采购及建设。支撑底座包括一体化管控平台,以及知识运营中心、模型训练管理中心等五大中心,提供智算算力调度、知识库创建、模型管理、模型训练、应用构建、安全防护、数字人展示等功能,为全市政务领域应用场景建设提供全链条可靠支持。
推动应用建设
提升政务大模型赋能成果
目前,政务大模型应用覆盖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
在城市治理领域,利用大模型学习派单规则和以往的派单记录,打造“城管事件智能派单应用”,实现城管事件自动派发,单个事件派发时间由60秒缩短至1秒内,智能派单比例达99%以上,准确率达94%以上,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打造“公众诉求分析应用”,实现案件智能分类、地址智能分析、报告智能生成,辅助城市管理领域群众诉求实现“两升一降”,即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分别同比上升13.4%、7.8%,投诉总量下降8.5%。
打造“应急事故调查辅助决策智能应用”,整合多方事故数据资源,构建集查询、分析、推荐、生成于一体的智能辅助决策体系,助力政府部门提前部署防范资源,相似事故案例推荐准确率达90%以上,事故根因分析全面性较人工分析提升60%,助力政府部门精准投放防范资源,有效降低重点领域事故发生率。
实时跟进最新大模型技术成果,试点启动视觉识别大模型等多模态应用。例如,通过大模型识别监控视频、无人机视频、网格员照片中的城市管理事件、安全生产隐患,打造全链条城市治理智能化新模式。
在民生服务领域,聚焦部分高频审批事项复杂度高、提报材料多、线上一次申报成功率低等难点问题,打造“政务服务边聊边办”应用,通过一个聊天界面集成咨询、导办、申报、评价等全流程服务环节,最大限度模拟市民到窗口办理业务的实际场景,实现“即问即答”的对话式办事服务和7×24小时实时交互。累计上线17个“边聊边办”场景,以办件量大、材料复杂、一次申报通过率低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为例,上线“边聊边办”AI应用后,问题匹配率从40%提升到90%,智能预填率从20%提升到84%,平均申报时长从40分钟减少到20分钟,一次申报通过率从50.4%提高到83%,实现从“自助办理”到“智能导办”、从“被动审批”到“主动服务”。
打造“劳动仲裁类案同裁”应用,解决劳动仲裁工作周期长、重复性工作多、裁量标准难统一等问题。庭审前,大模型生成庭审要素提纲,使准备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庭审中,智能书记员可依据正常语速实时记录,文书记录错误率从5%降至2%;庭审后,通过大模型智能生成裁决文书,生成时间从3-5天缩短至1-3天,效率提升1倍,形成全国领先的劳动仲裁服务“青岛模式”。
在基层治理领域,在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开展政务大模型赋能基层治理工作试点,打造“AI·卫”政务助手,围绕街道党的建设、经济发展、为民办事、城市建设、综合政务、应急安全、平安法治七大领域,建立专题知识库,智能化打造29个政务智能体应用,借助智能预审、自动分拨等技术,将基层人员从重复性材料核验、工单转派等工作中剥离,减少60%以上基层人员重复性、事务性工作量。
数据和算力双轮驱动
有效保障应用建设运行
基于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为全市各部门共享数据,打造高质量数据集,为大模型训练微调提供数据支撑。强化国产算力支撑,目前部署在市政务云的国产智能算力共计96P,可有效满足现阶段大模型建设使用需求。建立智算监控体系,上线实时监控GPU显存、算力使用情况的一体化运维平台,将所有智能算力资源纳入政务云管理平台集中管控。探索算力最大化利用的部署模式,有效减少同类模型的重复部署,避免资源浪费。
锚定全链条安全
筑牢安全可控的支撑保障体系
建立安全责任制度,明确数据处理、大模型训练和场景应用各阶段参与主体的安全职责和任务,做好用户身份识别和权限管理。完善安全管理流程,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对政务大模型的数据来源、输入输出内容进行安全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置不良信息、敏感内容等。充分复用政务云的各类安全防护资源,实现青岛市政务大模型全流程安全可控。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佳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