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气温逐渐降低,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市北巴士公司全面开启“冬运模式”,在公交车厢内新增了暖扶手、棉坐垫、暖宝宝贴等“御寒神器”,对场站内514辆公交车进行防冻液、发动机综合检查,并根据客流变化,优化发车频率,调整发车间隔,全力确保在寒冷的冬季为乘客提供舒适、便捷的出行服务。

车辆安全检查,时刻紧绷安全弦
近日上午,在金坛路车站,修理工李伟熟练地打开“枫叶红”868号车的后部电机舱,开始了细致的检修工作。作为2路电车里服役时间最长的一代经典车型,其供暖系统不同于新车的纯电加热,依靠的是稳定但需要精心维护的电加热水循环系统。李伟用指节轻轻敲打,并用手电仔细查看每一段水管和每一个接头。“对待这些‘老伙计’,心要细。你看这水管,只要有轻微的渗漏或者气堵,水循环不畅,暖气效果就会立马打折,车厢里就暖和不起来。我们要在天冷前,把这些‘血管’都梳理通畅。”他的话语虽质朴,却说出了守护公交车暖风系统的关键。
不仅仅是这辆“868”号,市北巴士公司对所属的514辆车辆进行了系统性全方位的检修工作。维修班组分工配合,分别进行绝缘检测、防冻液面及管路密封检查、仪表台操作响应、出风口送风检测等检修项目。由于部分车辆需检修,另一些车辆因运营任务无法及时回调,各分公司维修团队主动放弃午休时间,利用下班间隙,见缝插针,稳步推进检修任务。他们迎着晨光开工,伴着夜色收工,只为在供暖来临时圆满完成车辆的“温暖守护”,准时为乘客送上驱散寒意的“春天”。

加装暖手扶,增添一份温暖
登上366路驾驶员于亮的公交车厢,记者发现他在公交车的扶手上增加了一些特制的防寒套,这样在低温天气下,乘客在手握金属扶手时,就不会感受到寒意了。“暖手扶看起来挺普通,我们可费了不少心思。”于亮介绍,充分考虑了暖手扶的舒适度、清洁度、隔寒等要求后,他们特意选用布料暖手扶。“有了暖手扶确实感觉不一样,尤其是在早上和晚上,乘车的时候握着暖手扶,双手暖和多了。”366路线的老乘客张阿姨表示,她经常乘坐早班公交车去市场买菜,这两天青岛气温下降,车上的扶手摸上去冰凉冰凉的,安装了暖手扶以后,自己扶着就舒适多了。

除了安装暖扶手,于亮还在车厢内准备了棉坐垫、暖宝宝贴等防寒物件,提起此次布置车厢的初衷,于亮说:“天气变冷,一些老人、孩子宁愿站着也不愿意坐‘冷板凳’,遇有急刹车等情况,对站立的乘客较为危险,有了棉坐垫,大家就可以安心坐着乘车了,在车厢内准备一些暖宝宝贴,也是为了乘客冬天出行时以备不时之需。”
调整发车间隔,创新工作服务
冬季气温低,道路湿滑,能见度差,对公交车的正常运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因为天气变冷,乘客对公交车的依赖度增加,对准时、高效、舒适的出行需求也更为迫切。对此,市北巴士公司将及时根据每日计划完成情况,安排次日营运工作,密切观察各线路的客流情况,掌握各线路的客流动态,根据线路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班次及发车间隔,确保线路有序运行,避免线路出现列车化群车等现象,同时调度员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控线路运行情况及道路情况,及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发送指令给线上驾驶员进行调控,合理优化车辆运行间隔,避免乘客在寒冷天气下长时间候车,为乘客提供更加优质的出行服务。

其中,市北巴士第一分公司自10月1日起,创新实施“暖冬适老五步工作法”。通过向2路沿线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开展社区座谈等形式,精准收集居民出行需求,针对乘客集中反映的“秋冬季节感冒频发,需加强防护”等问题,分公司建立起“需求响应-服务优化-动态通知”的工作机制,定期增发开往市立医院的区间车。截至11月上旬,共增发区间车30余班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0%,并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微信群等渠道实时发布行车信息130余次,覆盖沿线9个社区。该系列举措已收到市民热线表扬工单17件,服务满意度达96%,切实将“民生热线”打造成为市民信赖的“暖心线路”。
此外,为了进一步宣传冬季防火知识和安全用气小常识,保障市民朋友安稳安心度过冬季,市北巴士公司“青岛巴士”志愿者还组织开展了冬季预防火灾和安全用气的公益宣传活动。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