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合同里的权责条款得再细化,这样后续才不会有纠纷。”……10月21日,在张家楼乡村振兴法治驿站固定开放日,来自民盟黄岛区工委法律委员会的轮值律师,正用“乡音土话”解读法律条文,手把手指导村民修改文书。这场常态化服务场景,不仅是驿站践行“法律服务下沉基层”的生动写照,更折射出张家楼街道以法治力量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助推乡村振兴的深层实践。
自今年7月份成立以来,张家楼乡村振兴法治驿站始终锚定“打造乡村振兴法治服务标杆”的目标,以破解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核心,构建起“需求导向、专业支撑、多元协同”的法律公益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法治动能。作为街道创新基层治理的关键载体,驿站打破传统法律服务“坐等上门”的模式,将“每月第三个周二固定开放日”打造成服务品牌,通过专业律师轮值坐班制度,实现“群众有需求,驿站有回应”的常态化服务闭环。截至目前,驿站已成为集“政策宣传、纠纷化解、法律服务、民意收集”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累计服务群众超100人次,推动基层法治服务从“碎片化”向“系统化”、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供给”的跨越式转变。
在核心服务实践中,驿站聚焦乡村振兴关键领域,构建“四大服务板块”精准对接民生需求,筑牢基层法治“防护网”。针对土地流转、婚姻家庭、劳动权益等高频法律痛点,提供免费专业咨询,帮助村民明晰权利边界,从源头防范法律风险;围绕民间借贷、房屋租赁等日常事务,指导规范法律文书,有效减少因文书不规范引发的纠纷;创新与街道社会治理中心、妇联等部门融合组建“律师+巾帼+乡贤”说理议事团,运用“情、理、法、俗”四步调解法,成功化解邻里矛盾、家庭纠纷推动基层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从“群众上门求帮助”到“服务主动送上门”,张家楼乡村振兴法治驿站的实践,已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法治引擎”。未来,驿站将继续深化“政策法规宣传站、矛盾纠纷化解站、法律服务供给站、社情民意联络站”功能定位,进一步整合优质法治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以更精准、更高效、更温暖的法治服务,让法治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振兴肌理,书写新时代乡村法治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范镇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