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新硕果!“山港通”智能转运新模式在“日照—青岛”双向航线全面启用

10月1日,满载外贸集装箱的“惠州66”轮在日照港办结海关手续后,缓缓靠泊青岛港前湾港区集装箱码头,准备转运出口。与以往不同,这批货物通过全新启用的“山港通”智能转运新模式,在属地港口日照港完成通关后,无需重复办理流程,直接搭载青岛港的远洋干线,驶向世界各地,标志着“日照-青岛”双向航线首次启用智能转运新模式,真正实现了货物在两港间的自由转运,助力山东口岸物流运转效率再上新台阶。

该模式由青岛海关与山东港口创新打造,青岛港推动落实,是“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创新实践。“山港通”智能转运新模式该模式立足山东实际,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经验,创新升级组合港模式,通过“枢纽港+支线港”的“两两组合”运营架构,实现货物在港口间的智能转运,为企业打通更便捷的出海通道。

7月1日,“山港通”在“威海-青岛”航线成功试点,每周达到8班船的驳运周转,助力青岛港提升10012标箱的转运量,货物舱单放行时间从原来的45小时大幅压缩至1小时以内。如今,“山港通”持续推广,在“日照-青岛”双向航线全面启用,规模效益正加速释放。目前,已有18条集装箱货轮来往“威海-青岛”“日照-青岛”航线,预计每月可带来超过5万标箱的新增转运量,助力客户每月节省综合成本超200万元。

据了解,“山港通”智能转运新模式以海运舱单为进出口物流主线,进出口货物根据客户需求在两港间以水运调拨方式运输,海关对“山港通”货物实施转运监管,在开展智能化、信息化管控的前提下,给予企业在属地港口“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便利,以提升水运中转效率。其中,青岛港凭借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强大的物流运营能力,为“山港通”的顺利实施、全面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出口为例,货物运抵支线港后,客户在报关时仅需勾选“组合港”选项,支线港海关即可完成通关查验手续,后续通过港口调运,水驳至枢纽港出境,实现港口作业无缝衔接。支线船舶航行过程由海关智能转运平台全程监控,确保货物安全无忧。“这种‘制度创新+技术赋能’的核心驱动,打破了区域限制与行政边界,重构港口协作机制,实现集装箱输运‘一次委托、一单到底、全程无忧’,为各区域港口群协同发展贡献了极具价值的‘山东方案’。”青岛港国际集装箱发展有限公司口岸服务与数字化部副主任杨玫说道。

与传统分段式重复报关模式相比,“山港通”实现了速度与质的飞跃。该模式将为属地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每票可节省转关申报费、改单费、人工费等综合成本近200元;集装箱码头堆存期平均缩短2天,集装箱、驳船周转效率分别提升20%、25%;支线船公司单证工作极大简化,运营更加顺畅。同时,流程的精简与资源整合,有力推动“公转水”业务增量,不仅助力物流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还显著缓解了区域交通压力。

“‘山港通’智能转运模式将单票申报数据项由40余项简化为6项,申报手续更简化。通过海关监管创新与港口运营机制改革的有机结合,可实现企业在‘家门口’便捷通关、直接装船,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实现港口资源的高效协同与共享。”青岛海关口岸监管处处长张宇红表示,海关将继续加快推进“山港通”智能转运模式在全省“1+6”港口集群复制推广,尽快释放全省规模效益。同时,积极探索叠加“海铁联运”等应用场景,持续优化智慧监管模式,完善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为山东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更强海关支撑。

前期,青岛海关及其所属黄岛海关、日照海关,青岛港、日照港、山东远洋集团分别在黄岛和日照口岸召集各船公司、船代、企业及订舱代理举行三场次业务推介会及专项培训,同时中国电子口岸青岛数据分中心、山东港口科技集团青岛公司、方舟智能港航口岸服务有限公司的全力技术支持,为该模式全面运行提供保障。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雯

责任编辑:董承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