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数字赋能+成果闭环!青岛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出圈

日前,记者从青岛大学经济学院了解到,该院以“破界—重构—赋能”为主线,从培养逻辑革新、数字能力淬炼、成果转化闭环三大维度深化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新生态,突破了“理论悬浮于实践”“学科壁垒固化”的传统培养困局。

据了解,近五年,青岛大学经济学院527名博硕士毕业生中,86%实现“专业能力—岗位需求”精准匹配,35人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顶尖期刊发表论文。

培养逻辑革新:从“单一输出”到“动态成长”

传统经济学培养常陷入“标准化生产”误区,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则通过分层赋能机制与个性化成长路径,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学术深耕”与“应用突围”的最优解。

据介绍,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在“学术导师+行业导师+技术导师”金三角基础上,创新“双导师动态绑定”机制:学术导师侧重方法论训练(如计量建模、网络分析),行业导师提供真实场景命题(如某券商导师带领学生开展“绿色债券定价偏差实证研究”),技术导师则根据课题需求嵌入Python量化分析或AI文本挖掘工具。2022届博士生华玉飞在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对宏观经济价格的影响”时,通过三位导师协同,融合企业调研、数据爬取以及机器学习算法应用,成果被《世界经济》《管理科学学报》等权威期刊录用。

针对研究生差异化需求,青岛大学经济学院设定学术型(30%)与应用型(70%)培养路径。首先,对学术型而言,开设“论文工作坊”,采用“校内评估+同行评审+权威期刊编辑反馈”三阶训练。对应用型而言,推行“项目制成果”,学生完成企业委托课题或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可替代论文发表要求,并据此为这类研究生做好实习和就业的初步规划。

数字能力淬炼:构建“工具—场景—创新”三维能力链

面对数字经济对经济学人才的全新要求,青岛大学经济学院跳出“工具碎片化教学”困境,打造全周期数字素养培养体系,让“经济学思维+数字工具”成为学生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青岛大学经济学院依托“实时交易模拟系统”“经济网络分析实验室”“数字金融实验室”等,构建“数据—模型—决策”闭环训练体系。在微观层面,研究生可通过Wind等数据库开展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设计等专项化的实操训练。在宏观层面,运用“宏观经济数字化模拟平台”模拟宏观经济政策对价格体系与产业环境的冲击效应。

同时,该院将大语言模型(LLMs)、区块链等技术嵌入教学全流程。

成果转化闭环:打通“学术—政策—产业”价值链路

另据了解,青岛大学经济学院以“问题导向”破解“科研空转”,构建“课题孵化—成果落地—反馈迭代”全链条转化机制,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社会需求。

设立“政策研究工作坊”,聚焦地方经济痛点。2023年,两个研究生团队完成的政府和企业委托项目,如“青岛市‘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为地方产业、人口、经济的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与海尔集团、青岛啤酒、青岛银行等众多知名企业共建“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在实习中深度介入实践性工作。

从“人才输出”到“标准输出”的“青大经验”

据了解,青岛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已形成可复制的“青大经验”。从人才质量看,博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100%,硕士研究生达91.6%。硕士生中有近20%继续选择攻读名校博士,30%以上的研究生进入金融机构。这为兄弟院校提供了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去向的有益借鉴。从模式辐射看,“三方驱动、四面融合、五域协同”的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被5所高校采用,“宏观政策模拟平台”服务省内外7所院校。从社会评价看,最新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而众多用人单位也对本院毕业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吕学梁表示,未来将持续以“三方驱动、四面融合、五域协同”为抓手,努力培养“理论与实践俱佳”“能力与视野更广”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新文科研究生的教育改革贡献“青大智慧”。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张海杰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