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公交维修工,他们的“手术台”是闷热的地沟,“病历”是密密麻麻的公交车维修记录,他们被称为“公交医生”。确保车辆绝对安全,是“公交医生”高于一切的信条。他们用专业、汗水和责任心,默默守护着城市交通动脉“健康”,为市民出行安全保驾护航,是这座城市踏实、温暖的“隐形守护者”。
凌晨上岗,护航市民出行安全
每天凌晨5时,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李沧巴士第四分公司“小微创新”维修班组成员就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修理工王军躬身车底,细致排查底盘管路。尹君拿着手持万用表,专注测量每一段线路电压。班组长褚剑波对照维修清单,逐一核对零件。
如果说处理公交车突发故障是“急诊”,那么每日例行的保养和检查就是为公交车做“全身体检”。刹车气管是否老化,悬架螺丝是否松动,传动轴有无异样,灯光、雨刮、车门开关是否灵敏,车载灭火器、安全锤是否配备齐全……这场集体“会诊”涵盖了车辆的每一个器官和神经末梢。可以说每一辆合格的公交车背后,都凝聚着“公交医生”无数个细致入微的坚守。
作为公交车的专职“医生”,这个平均年龄45岁,共有4人的维修班组,肩负着12辆公交车早高峰前的检修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但他们从未有丝毫懈怠。“我们必须赶在第一班车发出前完成全部检查,这是对乘客安全最基本的负责。”褚剑波语气坚定。“虽然公交维修工工作很辛苦,但是每天感觉也很充实,能看着一辆辆公交车经过自己的检修后安全上路运行,心里感觉特别自豪。”从车顶到地沟,从电池舱到轮胎旁,日复一日,这些“公交医生”用专业与担当,用双手筑牢城市公共交通的“第一道防线”,守护公交乘客的安全出行。
提示音成“小困扰”,积极破解“降噪”难题
今年年初,为提升乘客出行体验,230路公交车实现了车辆更新。新车外形小巧、行驶平稳,投入运营后广受市民好评。近日,收到了一些乘客关于车厢优化的反馈。“能不能将车门提示音的音量降低一些?”喜欢坐在车门处的一位乘客表示,新车在开门前发出的提示音较响。尽管不影响行车,却影响了部分乘客的乘车体验。于是,褚剑波和班组成员下定决心,要帮乘客解决这个“小困扰”。
提示音问题看似不大,却涉及车辆电路系统的精细调整。凭借三十年的维修经验,褚剑波带领班组成员们最终找到了提示音的大小跟驱动它的电流强弱直接相关。于是,他们迅速展开研讨,与公司技术信息部专业人员沟通后,最终确定了“电阻限流”的改造思路,通过将电阻串联在提示音装置的电路上,实现对电流的控制,从而降低音量。
精准“控音”,乘客直呼贴心
确定方案只是第一步,如何精准“控音”才是真正的挑战。在组装过程中,班组成员对不同阻值的电阻进行了反复测试,反复对比音效变化,记录数据,调试安装位置。“我们不仅要降音量,还要保清晰度,不能让它失去提示功能。”尹君一边操作一边解释。经多次试验,4个100欧姆的电阻串联被证实效果最佳。“为进一步改善音质,达到降‘量’不降‘音’的效果,我在电阻旁边还安装了一个电容器,这是控制声音饱和度的关键。”褚剑波用手指向提示装置说道。
改造完成后,实测分贝值由原先的75降至65。降低后的提示音,既能清晰地传达开门提示信息,又不会对乘客造成干扰。经常乘坐230路的乘客高兴地表示:“以前提示音较响,现在柔和多了,咱公交服务真是越来越贴心、越来越细致了!”
“维修公交车跟别的车不一样,市民每天都要坐车,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责任更大一点,我们的工作就要更加细致。”褚剑波说道。从车辆安全到乘坐体验,从“听得到”到“听得舒适”,230路提示音改造虽是一次小改动,却体现了“诚载美好”的真正内涵。
李沧巴士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像提示音改造这样的“小切口”创新,正是公司持续推动服务精细化、人性化的体现。未来,公司将继续关注车辆运营中的各类问题,积极收集乘客反馈,并激励职工提出更多改善建议,围绕“乘车舒适度、出行便捷度”,开展技术微创新,让公交出行成为更温暖、更贴心的体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大伟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