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绿色资本加速流向中国,青岛以其独特的战略定位和政策创新,成为国家绿色外债业务在北方布局的关键落子。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在16个省市开展绿色外债业务试点,鼓励非金融企业将跨境融资资金用于绿色或低碳转型项目。在这份含金量十足的名单中,青岛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并列,成为北方地区除京津外的重要试点城市。
战略棋局,绿色金融的新赛道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外债作为创新跨境融资工具,正在成为吸引全球资本支持国内绿色项目的重要桥梁。
据了解,此次绿色外债试点政策主要针对境内非金融企业从非居民融入本外币资金且专项用于支持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相关规定条件的绿色或低碳转型项目,允许这类项目更少占用企业全口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从而扩大投资绿色发展或低碳转型项目企业的跨境融资规模上限。同时,相关外债登记由银行直接办理,提升绿色外债业务办理便利化水平,有利于吸引全球金融资源向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有序聚集。据悉,除青岛外,此次获批绿色外债试点的其他15个省市还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四川、宁波、厦门、深圳。
这场绿色金融改革试点背后,是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层战略布局。试点政策通过构建“绿色外债—绿色项目—碳市场”三重联动机制,为企业开辟了跨境融资新通道,更将重塑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格局。
为何是青岛?绿色底蕴与创新基因的融合
青岛能够跻身试点城市行列,源于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深厚积淀和持续创新。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青岛绿色贷款余额已达5879.08亿元,较年初增长15.34%,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今年以来,青岛金融机构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向12个重点项目发放贷款3.8亿元,带动碳减排量9.4万吨。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已构建起多层次绿色金融政策体系。2025年7月,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青岛市生态环境局、青岛市财政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美丽青岛建设若干措施》,推出16项政策举措,从重点领域支持、产品服务创新、政策协同等方面全面发力。
近年来,青岛大力发展绿色债券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发行各类创新债务融资工具。据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青岛企业已在银行间市场发行4笔碳中和债、可持续挂钩、绿色两新等债务融资工具,金额达37亿元;发行1笔蓝色债券,金额为2亿元。来自青岛证监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青岛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2只绿色债券,合计8.5亿元。
政策创新,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青岛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政策创新能力令人瞩目。2023年11月,青岛印发《青岛市碳金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20项与碳金融相关的重点任务,引导和激励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到2025年底,争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突破150亿元,绿色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碳金融体系基本形成,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筑牢碳金融发展根基方面,青岛创新依托全市统一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开发碳金融服务模块,运用碳账户大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绿色产业、项目及企业精准画像,有效破解绿色识别与金融服务衔接难题。
在拓展融资渠道上,青岛聚焦绿色低碳关键技术领域,加大信贷投放,推动绿色技术广泛应用。在区域试点方面,青岛积极推进近零碳示范区建设,探索“蓝碳”交易创新,推动海洋碳汇资源开发利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海洋碳汇的金融产品,并对接新兴产业园区低碳项目提供专项信贷支持。
此外,青岛从政策和人才两端协同发力,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对碳金融项目的增信支持,推动高校设置碳金融相关专业,与金融机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碳金融人才。
这些政策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有机整体。从绿色信贷到绿色债券,再到绿色保险和绿色基金,青岛正在构建全方位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而此次绿色外债试点的落地,将为这个体系补上最关键的一块拼图——跨境融资通道。
随着试点政策落地,青岛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绿色外债不仅仅是一项金融创新,更是城市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从绿色信贷到绿色债券,再到绿色外债,青岛多层次绿色金融体系正在加速完善。这个体系将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全方位融资支持,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雯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