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在青岛邦凯高新技术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凯材料”)实验室,各种不同大小、形态的白色晶体与小砂粒整齐陈列,科研人员正借助专业设备对成品进行含硅量、含水量、孔径结构以及痕量元素等多项指标的检测。
“一粒普通的小沙子,其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我们就是以此为基点,在一种基质上深度开发出100余种产品,服务于医药纯化与添加、食品工业、科研分析、智能显示等几十个领域的上千家企业。”邦凯材料总经理于秀暖告诉记者,企业在多个技术领域已经实现了突破,多项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是目前国内硅基材料产品链最长、覆盖领域最广的企业之一,而且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从源头生产二氧化硅且同时符合食药双标准的规模化生产企业。
青岛邦凯高新技术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秀暖(中)带队参展。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23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上,邦凯材料的凝胶法二氧化硅产品品质与专业服务赢得了海内外参观者高度认可和赞誉,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一粒小小的沙子凭什么赢得了国际关注?
用“一粒沙”打破进口垄断
在分析实验中,它是耗材和工具;在药物制剂中,它是原料药的辅药;在石油化工中,它是催化剂的载体;在食品工业中,它不仅可以高效防潮抗结,保障品质与口感,还能作为啤酒的稳定剂,让啤酒饮料保持长期的澄澈与清爽的口感……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中,二氧化硅以自身的纯净和稳定,为新材料和新工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我们的二氧化硅产品有着高纯度、高机械强度及可控多微孔结构的独特优势。”在公司产品展示厅,于秀暖向记者揭示了这一原因。作为最常见、也是最全能的材料之一,二氧化硅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科研分析、精细化工等战略性产业中的关键原材料,其高端领域中的许多产品目前仍高度依赖进口,国产化替代迫在眉睫。
企业外景
17年来,邦凯材料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新材料产业一体化开发,专注于二氧化硅这一基质的深度研究和生产,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对标国际顶尖水平,通过独有的高纯二氧化硅生产体系,实现了多个关键技术突破。
作为邦凯材料的主导产品,智能显示精纯专用硅基色谱填料是光电显示终端行业合成与纯化的关键节点材料。比如液晶显示器用到的液晶纯度需求非常高,而如果液晶中金属离子和杂质残量过高,会导致显示器出现严重的残影,影响观感和使用寿命,这时就需要硅胶制成的材料——硅基色谱填料进行纯化。
长期以来,国内用于单晶、混晶及新型显示材料所涉及的终端精品柱层析纯化分离工序的色谱填料均依赖进口。邦凯材料勇于突破国外厂商的技术壁垒,自主研发显示精纯专用硅基色谱填料,实现对大量不同种类金属杂质的同时针对性吸附,分离提纯率、纯化后金属离子杂质含量等指标比肩甚至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同时大大缩减用户生产成本。该项目荣获“2022年度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链贡献奖——创新突破奖”,色谱填料研究成果经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并列入国家科技成果网。目前,相关产品已在多个国内龙头液晶制造企业通过了实验验证,纳入自主生产线。
“我们生产的硅胶基质色谱填料机械强度高、稳定性高、表面易修饰,具有柱床稳定、柱效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下游应用中能显著提升分离效率、增加载样量并延长色谱柱使用寿命。”于秀暖向记者介绍说,硅胶可以通过表面键合不同功能基团,制成NH₂、CN、C18、C8等正相反相填料,也可以根据客户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服务。而邦凯材料的药辅级二氧化硅产品则严格遵循药典要求,为固体制剂提供可靠的防潮、防静电、缓释、分散、助流等全方位功能保障。
企业生产基地
“做一家用创新打破进口垄断的硬科技企业。”邦凯材料在一个基质上不断深耕,实现一粒沙的“七十二变”,保证供应链的安全性和产品的持续竞争性,拥有原料线、层析硅胶、食药专线、微粉硅胶、色谱耗材等十大产品线百余种产品,在多个产业链中实现了“补短板”“填空白”,在产能与定制化生产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致力于打破国际垄断,帮助下游企业实现“国产化替代”。
“一粒沙”实现降本增效
“邦凯材料生产基地实现从源头到市场的全线自主可控,可满足克级至吨级的生产需求。”于秀暖介绍说,公司通过自研流程、设备、体系,可将生产工艺从500公斤反应设备放大到日产8到10吨生产规模的各种设备,在保持产品性能不变的情况下,良品率由国内现有60%水平提升至92%以上。
企业生产基地实现从源头到市场的全线自主可控。
邦凯材料秉持“一元化发展,多赛道经营”,与产业链上下游保持长期且紧密的协同创新合作,向上整合原材料资源,向下开发定制化应用解决方案,与多家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国产化替代的共研共创,针对性地检测各类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特性,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控制节点以及对应的检测方法,让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距离缩短至方寸之间,裂变出从原料药的分离纯化介质到催化剂载体材料、从科研分析检验色谱耗材到食品工业辅助添加等百余种产品,真正实现“点沙成金”。
青岛邦凯高新技术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秀暖(右)介绍产品。
“企业以国产材料替代进口材料,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的降低。”于秀暖算了一笔账,拿光电用高纯硅基专用填料来说,以前进口的产品交货周期在3到6个月,实现国产化替代之后,交货周期基本在1到2周,定价是进口价格的50%-60%。此外,通过产业链技术协同,技术团队联合开发定制化产品,良品率及工艺连续化将大幅提升,产品技改及迭代也将提速,创新成本亦相应缩减。如果国产二氧化硅渗透率提升至70%,全产业链年节约成本将超百亿元!
由此可见,邦凯材料推进的不仅是单一材料的国产化替代,更是一场产业链生态的重构,它不仅可以加速国产材料的市场验证,也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打下坚实基础,助推行业重新定义二氧化硅材料的中国标准。
用心做好每一粒二氧化硅
从大学毕业至今,于秀暖从事二氧化硅行业已有近20年时间,用她的话说就是“用心做好每一粒二氧化硅,并不断赋予它更多应用场景”。
二氧化硅在中国历经70年发展,产能、产量均居全球首位,然而出口单价与进口单价却有着显著的悬殊,中国在成为二氧化硅大国的同时,却没有成为二氧化硅强国。随着二氧化硅在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多元化延伸,生物医药、日化、石化、涂料、电子化学品等诸多领域对于高端二氧化硅产品链的需求愈发迫切。
邦凯材料何以在高端材料产业屡屡取得突破?
青岛邦凯高新技术材料有限公司实验室。
“凭借的是持之以恒的技术突围,我们以17年磨一剑的定力搭建了二氧化硅技术金字塔。”于秀暖介绍说,金字塔底层是持续的基础材料与工艺设备研究,中间是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的立体网络,顶端是攻坚技术壁垒的高层次研发团队。
邦凯材料从不追求短期利润和跟风模仿,而是要打造一个全面实现本土化和自主化的二氧化硅基质材料研发及生产基地。除自有研发团队建设以外,邦凯材料依托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科研优势,成立专家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常年外聘国际专家团队、高校科研院所及项目常驻专家团队,设立三级研发模式,致力于硅基质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并在青岛、济宁两地建设共1500平方米的分离纯化工艺工业化实验室,积极引进博士专家推进色谱材料的开发应用,开展工业纯化效率提升、材料表面改性等系统性专业服务。
企业设立硅基质材料三级研发模式。
“技术突围没有捷径,从粒径均一性突破到表面活性控制,每一个0.01%的性能提升,都是基于数百次实验数据和下游验证的结果,也是对原料、工艺、体系毫厘级优化的坚持。”邦凯材料研发部经理唐梦琪表示,企业从小试到规模化产业基地,实现了从高端电子材料到医药食品级产品的全链条技术突破,真正做到“源头可控、精准对标”。
截至目前,邦凯材料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43项,其中专利33项、软著10项,是国内首家可实现薄层色谱反相板国产化的企业、首家掌握符合辅酶Q10欧盟药典EP9.0纯化工艺的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工业化生产功能性硅胶的企业和唯一自主研发可对标国际品质的高端光电专用色谱填料的企业。凭借在二氧化硅填料领域的技术创新,邦凯材料先后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山东省首批数字经济“晨星工厂”、青岛市“专精特新”企业等荣誉。
邦凯材料不仅是医药和食品双标准的守护者,更是创新与品质的践行者,凭借专业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合规化运营、定制化合作,在国内外硅基材料赛道上展现出了强劲的竞争力。
2025年,邦凯材料将持续发力食品添加与药用辅料添加的关联产品,不断突破国际技术壁垒,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先进技术到规模化生产,从国产替代到国际领先,当一粒沙遇见敢想敢为的初心与精益求精的匠心,就能折射出新质生产力引领新时代制造业的光谱。邦凯材料始终秉持“邦兴民悦,凯泽天下”的经营宗旨,以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的二氧化硅材料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国内硅基材料标杆企业,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硅基质研发基地!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责任编辑:李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