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崂山区实验初级中学学子探秘奥帆博物馆 触摸奥运记忆感悟上合精神

8月22日下午,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初级中学初二的部分同学走进青岛奥帆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融合奥运文化与国际视野的研学之旅。这座坐落于奥帆中心、建筑面积约9300平方米的现代化展馆,背靠燕儿岛山,面朝蔚蓝大海,以丰富的藏品和沉浸式体验,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触摸历史、对话世界的窗口。

IMG_20250822_154241

同学们合影留念。

步入博物馆一楼大厅,排列的帆船立刻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其中,中国奥运帆船首金得主殷剑在2008年奥帆赛使用的RS:X级女子单人帆板尤为引人注目。讲解员详细介绍道,这艘长2.79米、宽0.93米的帆板,曾陪伴殷剑在风浪中拼搏,最终为中国夺得海上项目首枚奥运金牌。同学们围在帆板旁,认真聆听着冠军背后的故事,当听到殷剑在变幻莫测的海面上一次次调整帆角、应对突发海风的细节时,眼中满是敬佩。“原来每一块金牌都凝聚着超乎常人的毅力!”

排列的帆船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紧邻殷剑帆板的,是徐莉佳2008年参赛时使用的激光雷达级帆船。讲解员结合帆船构造,向同学们科普了其“船速快、易滑行、安全性高”的特点,以及为何深受青少年运动员青睐。“原来帆船运动里藏着这么多科学知识!”同学们一边观察船体细节,一边记录着帆船的尺寸参数与设计原理,对这项运动的认知从“酷炫”深化为对科学与勇气的理解。

同学们了解奥运会的起源。

同学们了解当年青岛申报奥帆赛的情况。

同学们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使用的缶。

在奥运文化展区,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让同学们驻足良久。奖牌背面镶嵌的玉璧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白玉、青白玉、青玉分别对应金、银、铜牌,挂钩由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来,绶带印有祥云图案。“把玉文化和奥运精神结合起来,太有创意了!”同学们仔细端详着展品,感慨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融合。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使用的缶、活字模和竹简道具,更让同学们惊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008个缶同时敲响的震撼场景、896块活字模演绎的汉字魅力、竹简上《论语》经典的吟诵声,仿佛穿越时空在展厅中回响。

上合展览馆则为同学们打开了国际视野。巨型剪影墙上,上海东方明珠、圣彼得堡冬宫、青岛“五月的风”等上合组织峰会举办城市的地标建筑依次排列,时间轴清晰展现了上合组织20余载的发展历程。“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就在这里举办,青岛用‘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的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与魅力。”讲解员指着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建设纪录片介绍,当听到“180 天完成两年工期”“40根上合柱廊象征帆影”等细节时,同学们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巨型剪影墙上,展现出上合组织峰会举办城市的地标建筑。

同学们参观上合展览馆。

宽7米的动态长卷《青岛上合图》前,同学们久久伫立。画面中,崂山云海与中亚草原交相辉映,胶州湾渔船与“一带一路”驼队剪影重叠,生动诠释着“命运交织,和合共生”的理念。“原来青岛与这么多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位同学说道,这幅融合了传统青绿山水画与现代3D技术的作品,让她真切感受到了“天下大同”的深意。

动态长卷《青岛上合图》。

夕阳西下,同学们带着写满感悟的笔记本离开博物馆。从奥运冠军的拼搏精神到上合组织的合作理念,从帆船运动的科学原理到城市发展的时代脉搏,这场研学之旅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体育、关注世界的种子。 奥帆博物馆不仅是一座藏品宝库,更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让同学们在触摸历史中读懂拼搏,在对话世界中理解合作,这正是研学旅行的意义所在。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8月22日下午,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初级中学初二级部的部分同学走进青岛奥帆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融合奥运文化与国际视野的研学之旅。这座坐落于奥帆中心、建筑面积约9300平方米的现代化展馆,背靠燕儿岛山,面朝蔚蓝大海,以丰富的藏品和沉浸式体验,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触摸历史、对话世界的窗口。

步入博物馆一楼大厅,排列的帆船立刻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其中,中国奥运帆船首金得主殷剑在2008年奥帆赛使用的RS:X级女子单人帆板尤为引人注目。讲解员详细介绍道,这艘长2.79米、宽0.93米的帆板,曾陪伴殷剑在风浪中拼搏,最终为中国夺得海上项目首枚奥运金牌。同学们围在帆板旁,认真聆听着冠军背后的故事,当听到殷剑在变幻莫测的海面上一次次调整帆角、应对突发海风的细节时,眼中满是敬佩。“原来每一块金牌都凝聚着超乎常人的毅力!”

排列的帆船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紧邻殷剑帆板的,是徐莉佳2008年参赛时使用的激光雷达级帆船。讲解员结合帆船构造,向同学们科普了其“船速快、易滑行、安全性高”的特点,以及为何深受青少年运动员青睐。“原来帆船运动里藏着这么多科学知识!”同学们一边观察船体细节,一边记录着帆船的尺寸参数与设计原理,对这项运动的认知从“酷炫”深化为对科学与勇气的理解。

同学们了解奥运会的起源。

同学们了解当年青岛申报奥帆赛的情况。

同学们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使用的缶。

在奥运文化展区,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让同学们驻足良久。奖牌背面镶嵌的玉璧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白玉、青白玉、青玉分别对应金、银、铜牌,挂钩由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来,绶带印有祥云图案。“把玉文化和奥运精神结合起来,太有创意了!”同学们端详着展品,感慨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融合。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使用的缶、活字模和竹简道具,更让同学们惊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008个缶同时敲响的震撼场景、896块活字模演绎的汉字魅力、竹简上《论语》经典的吟诵声,仿佛穿越时空在展厅中回响。

上合展览馆则为同学们打开了国际视野。巨型剪影墙上,上海东方明珠、圣彼得堡冬宫、青岛“五月的风”等上合组织峰会举办城市的地标建筑依次排列,时间轴清晰展现了上合组织20余载的发展历程。“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就在这里举办,青岛用‘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的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速度与魅力。”讲解员指着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建设纪录片介绍,当听到“180 天完成两年工期”“40根上合柱廊象征帆影”等细节时,同学们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同学们参观上合展览馆。

巨型剪影墙上,展现出上合组织峰会举办城市的地标建筑。

长7米的动态长卷《青岛上合图》前,同学们久久伫立。画面中,崂山云海与中亚草原交相辉映,胶州湾渔船与“一带一路”驼队剪影重叠,生动诠释着“命运交织,和合共生”的理念。“原来青岛与这么多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位同学说道,这幅融合了传统青绿山水画与现代3D技术的作品,让她真切感受到了“天下大同”的深意。

同学们观看动态长卷《青岛上合图》。

夕阳西下,同学们带着写满感悟的笔记本离开博物馆。从奥运冠军的拼搏精神到上合组织的合作理念,从帆船运动的科学原理到城市发展的时代脉搏,这场研学之旅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体育、关注世界的种子。 奥帆博物馆不仅是一座藏品宝库,更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让同学们在触摸历史中读懂拼搏,在对话世界中理解合作,这正是研学旅行的意义所在。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盛军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