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资本“入海”,向“新”而行

金融是滋养新质生产力的活水。在青岛,从实验室里的关键技术突破,到深海中的“蓝色粮仓”守护,再到产业升级的宏大布局,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正精准滴灌海洋经济的每个环节,为这座海洋名城向“新”而行、向“深”远航注入强劲的资本动能。

金融助力海洋新质生产力跃迁

在明月海藻集团的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中心内,科研人员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精密仪器。显微镜下,源自海洋的传统“工业味精”——海藻酸钠,正经历一场向高附加值生物医用材料的华丽蜕变。“从海藻中提取高纯度海藻酸盐是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的核心基材,但前期研发投入巨大、成果转化周期长,资金压力曾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瓶颈。”集团技术负责人坦言。

企业点题,金融作答。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主动对接,深入调研企业技术路线与产业化规划,针对其突破“卡脖子”技术、进军生物医用材料的战略转型需求,量身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提供专项授信支持,精准投向核心研发设备购置、中试生产线建设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

如今,银白色的海藻纤维在设备间轻盈穿梭,工人们熟练地监控各项参数,空气中弥漫的海藻气息仿佛也增添了科技创新的味道。在成果展示区,以海藻酸盐为基材制备的亲肤医用敷料、可吸收神经修复导管等产品,清晰见证了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跃迁。“中行在关键成长期的金融支持,帮助我们迅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认可的硬核产品,实现了从‘工业味精’到‘生命健康’的深海蝶变。”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明月海藻的案例是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服务海洋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该行紧扣“经略海洋”战略,创新构建“股贷债保租”综合服务体系,为初创企业“雪中送炭”提供信用贷款,为成长型企业“量体裁衣”设计知识产权融资,助力成熟企业筹划上市方案。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投放海洋产业贷款超66亿元,让金融活水畅流于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每个环节。

创新保险护航“蓝色粮仓”

在青岛市城阳区的蔚蓝海面上,一串串牡蛎养殖笼随波轻摇。养殖户吕先生望着这片赖以生存的海域,不再像过去那样为风浪忧心忡忡,内心多了一份踏实与安心。这份心态的转变,源于一张特殊的保单。

今年6月,青岛市首个政策性牡蛎风力气象指数保险正式落地城阳区。上马街道的吕先生等三位养殖户成为首批投保人,为他们养殖的7011亩牡蛎投下保额高达4557万元的风险保障。根据条款,在保险期内,一旦保单约定区域的风力指数达到起赔标准,即视为保险事故发生,系统将自动触发理赔程序。被保险人无需等待烦琐的实地查勘定损,即可按照约定获得相应赔偿。这种创新模式直击传统海洋渔业保险“查勘难、定损难”的痛点,极大提高了理赔效率与服务体验。

政策性海洋渔业保险的这一“增品、扩面”举措,背后是对“蓝色粮仓”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量。一张小小的保单,正成为守护养殖户生计与海洋生态平衡的隐形力量,助力深远海养殖产业在碧波万顷间稳健崛起。

涉海贷款增速亮眼

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的力量正汇聚成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青岛市主要银行机构涉海贷款余额达1449.06亿元,较年初同口径增长15.47%,增速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同时,海洋保险保障力度同步增强,上半年海洋保险保费收入达6.74亿元,同比增长15.75%,亦高于辖区财产险保费平均增速。

为推动海洋产业与金融资源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融合,促进金企互动对接与供需有效匹配,今年以来,青岛市重磅发布了《青岛市海洋金融产品手册》。该手册汇聚了33家金融机构的177项特色海洋金融产品,涵盖特色贷款、蓝色债券、项目融资、保函、海上保险、渔业保险等十二大品类,详细绘制了包含产品特色、服务对象、业务流程、所需材料等要素的金融服务全景图谱,为涉海企业“按图索骥”、获取最适合的金融支持提供了清晰指引。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随着信贷资源持续倾斜、保险保障不断创新、服务体系日益完善,青岛正以澎湃的金融活水激发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能,书写着经略海洋的崭新篇章。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雯

责任编辑:林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