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以“双试点”协同赋能,创新科技金融“增量”模式

在国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的战略背景下,青岛积极抢抓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机遇,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和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两项工作为抓手,构筑科技要素与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的创新发展格局,不仅系统性破解了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瓶颈,更打造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青岛样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在“双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青岛金融监管局进一步拓展科技金融服务维度,推动形成“政策支持+机构服务+产品创新”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联合多部门合力打好科技金融服务“组合拳”,引导金融机构构建专业化的业务管理机制,优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强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以高质量科技金融供给有力助推高质量科技强市建设。截至6月末,我市科技贷款余额5754亿元,较年初增长9.7%,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双试点”政策赋能 激活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国家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战略布局下,青岛以“双试点”政策为契机,开创科技与资本双向赋能的新范式。

通过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和科技企业并购贷款两项试点,青岛构建了“股权投资+并购贷款”双轮驱动的服务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截至2024年6月,两项试点已带动近200亿元资金投向科创领域,其中并购贷款授信规模达46.11亿元,股权投资8只基金意向金额超152亿元,显著拓宽了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为区域创新生态注入强劲动能。

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复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落地青岛,标志着青岛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该政策旨在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青岛金融监管局抢抓政策机遇,把握试点政策先机,组织开展一对一座谈,指导辖区大型银行加强与总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联动,会同青岛市委金融办、市发改委等部门,共同梳理解决基金落地难点堵点,推动建立一致行动决策、标准化规范化决策、资金出资承诺、项目储备等四项机制,实现五家AIC基金签约落地全覆盖。目前青岛共签约8只基金,意向总金额152.2亿元;农银投资、工银投资完成2只基金注册成立,总规模32.2亿元;山东省首个项目也在青岛落地,投资金额0.8亿元,主要投向智能驾驶舱芯片领域。

通过有效整合试点政策与市场化运作机制,青岛正在构建覆盖“募投管退”全链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更为畅通的股权融资渠道,更有望培育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精准施策破难题 股权优化注入治理新活力

今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政策,将青岛纳入18个试点城市范围,旨在通过适度放宽贷款政策,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灵活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并购后的整合和发展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窗口。为抢抓政策窗口期红利,青岛金融监管局第一时间明确“央地协同、行业共振”的工作推进思路,与相关主管部门开展政策对接、资源整合,用好用活“青融通”互联网平台、科技特派员团队和“科技会客厅”等线上线下渠道,通过信息发布、政策宣讲、企业路演和产融对接力促供需匹配;加强对试点项目的针对性辅导,协调解决问题,推动试点银行对符合条件项目加快授信审批流程,充分发挥“政策+市场”叠加效应,实现金融监管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试点政策发布一周内,即推动首批两单试点业务落地发放,落地效率居全国第二。

在政策落地过程中,青岛金融监管局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以点带面”推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作为青岛市首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青岛雅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近期顺利完成股权结构优化。浦发银行青岛分行在充分了解到企业需求后,精准运用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政策,为并购主体企业青岛雅合达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青岛雅合智创科技有限公司发放10年期并购贷款700万元、750万元,两笔贷款分别占并购交易总额的77%、76%。在贷款金额占比及贷款期限上均适用了并购新政。通过本次股权重组,企业实控人直接、间接持股比例提升至66.3%,不仅强化了控制权,更为后续实施股权激励和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生动展现了金融新政对科技型企业治理结构优化的精准支持。

青岛雅合科技的案例只是青岛科技金融改革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青岛已完成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授信13笔,合计46.11亿元;其中放款11笔,合计25.01亿元。

生态体系再升级 科技金融激发创新源动力

在夯实基础服务的同时,青岛更注重科技金融生态的体系化建设。今年以来,青岛市金融监管局联合多部门协同发力,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产品优化等多维度举措,构建起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青岛金融监管局与多部门协同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在科技、财政、金融联动上形成合力,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和科技型企业集聚,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银担合作、投贷联动等措施,全方位加强对科技创新领域金融支持。打造我市“青科贷”“青科保”“青科担”“投(保)贷”等系列科技金融政策产品,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贷款给予贴息,对购买科技保险产品企业给予保费补贴。目前,已有191家次科技企业获得财政补贴超2600万元,企业贴息后融资成本约2.5%。

各银行保险机构因地制宜探索健全科技金融服务内部管理组织形式和保障机制。目前,辖区已设立3家科技专业支行,多家机构通过打造科技特色支行、建立科技金融中心,加强专业研究,设立专项额度,优化审批流程,针对性满足科技型企业金融需求。部分银行机构已通过提高科技金融在内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实施差异化不良容忍度和尽职免责制度,提升基层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营造“敢贷、愿贷”氛围。

银行机构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创新积分、技术合同、产业链交易等信息,建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额度,采用更加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丰富科技金融特色产品,通过构建“银行+核心企业+产业链”服务模式,增强对科技型企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将企业无形“科创力”变为有形“资金流”,为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金融活水。

保险公司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其应用推广、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等关键环节,针对研发损失、设备损失、专利保护等重点领域,提供与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相适应、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流程的保险产品,提升保险保障质效。落地全国首单专利密集型产品责任保险,为科技企业提供侵权风险保障;创新推出“研发贷+研发险”“中试贷+中试险”的配套“保贷联动”方案,有效分担化解科技研发、转化的不确定风险,银行+保险合力帮助企业走好科技研发“第一步”、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通过政策、机制、产品多管齐下,青岛科技金融生态体系不断完善。银行保险机构协同发力,既帮助科技企业走好研发“第一步”,又助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李菁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