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闫荣杰:我在青岛做失智照护的15年

1998年,27岁的闫荣杰去日本留学,听从朋友的建议,选择了社会福祉专业。彼时,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6.6%左右,人口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而日本的这一比例达16.32%,已是深度老龄化社会。闫荣杰的专业选择,使他能较早预见中国养老产业的巨大机遇,并在当时就坚定了创业决心。

2005年,闫荣杰学成回到老家威海,在经过几年的国际贸易积累后,就开始运用学习到的国际先进养老经验高起点创业,但发展并不理想。

2011年,闫荣杰来到青岛。谈及选择青岛的原因,他坦言,“青岛是一个更开放的城市,感觉先进的养老理念在这里更容易被接受。再者,青岛是社会化养老发展较早的城市,具有较好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因纺织行业大调整,一些下岗的纺织工人,利用闲置厂房,办起了养老院,渐渐形成了青岛社会化养老的雏形。

在青岛,带着从国外学到的关于失智症照料的先进理念和方法,闫荣杰继续“本土化”探索。

“自立支援就是不要过分地保护老人,老人能干的事儿或者想干的事儿,尽量鼓励他自己去实现。”

非药物干预首次引入青岛

“当时,大家并不知道失智这种疾病,还以为是人‘老糊涂’了,也没有机构针对失智症老人开展照护服务,不少患有失智症的老人会选择去精神病院诊治。”闫荣杰的第一个养老项目选在了燕儿岛路附近,是家庭式养老院,规模比较小,不足10张床位,但很有家庭的氛围,对稳定失智老人的情绪很有帮助。

那是非药物干预的护理理念在青岛的第一次尝试。“当我们用非药物干预,把养老院的第一位失智症老人护理得越来越好后,这个疾病才逐渐被大家熟知,这个理念也逐渐被大家接受。”

凭借差异化优势,闫荣杰的养老院逐渐发展壮大。

2014年底,作为山东省首家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形成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青岛市崂山区锦云村老年公寓(以下简称“锦云村”)成立,有100多个房间,292张床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惠及老人越来越多。

回顾引入非药物干预的初衷,闫荣杰说道,“绝大部分的失智症都具有不可治愈性和退行性。不可治愈性体现在现有的药物并不能解决记忆力衰退、思维混乱、逻辑混乱等核心症状,只是为了缓解如昼夜颠倒、不吃饭、不上厕所等周边症状,而周边症状不需要吃药也能够解决。”

刘奶奶患有失智症,她曾经是一位美术老师,刚入住锦云村时,经常会爬上桌子去够天花板上的电灯。要阻止这种行为,通常会通过给老人服用抑制神经的药物。“而非药物干预,则是我们的护理人员主动引导老人、转移她的注意力。我们给她提供了绘画的场所,当老人集中精力去做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干时,‘够灯’的行为就消失了。”

据了解,失智症老人如果没有人为干预,身体退化速度非常快,特别到了失智后期,老人平衡力差,很容易跌倒、坠床等。“非药物干预就是在身体能力下滑的过程中,通过照护者专业的干预手段,减缓失智症老人身体能力的下滑速度。如果阻止得好,即使回不到最好的时候,下滑也可能因此停止了。”

目前,青岛已有92家养老机构开设失智照护服务,而他们基本都是从闫荣杰团队这里“取经”后发展的。

切忌“好心办坏事”

在机构养老和家庭日常照护中,经常存在“好心办坏事”的情况:照护者给予被照护者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过度照护。

比如经常发生这样的场景:一个老人,能够独立行走,但走起来颤颤巍巍,走得不稳,照护者怕老人摔跤,就尽可能限制老人的行动,让他吃饭、喝水、上厕所等都在床上解决。

“自立支援就是不要过分地保护老人,老人能干的事儿或者想干的事儿,尽量鼓励他自己去实现。”一个关于身体器官功能的“用进废退”理论,说的就是身体的功能越是使用,就保留得越好、越完整,而越是不用,就会慢慢丧失。

为了落实自立支援的照护理念,锦云村提出了保证老人“离床率”的要求,这在青岛的养老机构中也是首次。“通过评估,失能老人只要还有坐的能力,哪怕他的下半身瘫痪了,我们也会借助轮椅,让老人按时出来吃饭、参与活动,鼓励老人自己去完成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闫荣杰说道。

想要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质,就要想办法扩大老人的生活范围。

“把老人闷在屋子里,不是睡觉,就是发呆,老人能不烦躁吗?老人的情绪不好,护理就进入了恶性循环,照护者与被照顾者的关系就会非常紧张。‘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有这方面原因。”好的照护理念和方法,一定不仅仅要关注老人的吃喝,更要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

目前,在自立支援理念的带动下,锦云村老人的“离床率”在青岛是最高的。

目前,在自立支援理念的带动下,锦云村老人的“离床率”在青岛是最高的。

“照护是一门艺术”

照护服务一头连着老人,一头连着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

大部分养老从业者都认为老人是养老机构的衣食父母,所以对老人都很重视。但实际上,机构的护理人员也需要温暖,需要情感的认同。“我们在企业文化、福利制度方面,都尽可能多为员工考虑。员工有归属感、价值感,愿意在这里干,工作越久,技能就越熟练,提供的服务品质也就更好了。”平衡好服务的两端,这对于企业和个人都是正向的,假如人员变来变去,服务就不稳定,看似省了钱,实际上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在辅导其他养老机构时,闫荣杰发现,很多养老理念说起来容易,但推动中却困难重重。就拿“自立支援”来说,本来大家学完之后,都兴致勃勃地执行了,但过程中,假如有老人发生意外、摔倒了,并产生了纠纷,一旦处理不得当,就会导致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束手束脚,这个理念也就很难推行下去。

“我本身是养老院的投资人,也是运营者,很多理念是我倡导的,假如有意外发生,只要不是护理人员责任心缺失或者护理不当造成的,公司都会给员工兜底。”这就给了护理人员做事的底气,为养老理念的落地提供了基础保障。

护理人员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会在为老人提供更好服务上下功夫。闫荣杰认为,养老从业者要有爱心,还需要有“以人为本”的方法,给予被照护者尊重、尊严和自信。

在锦云村,尊重是服务的一大原则,要求做到尊重老人的个性化诉求。锦云村的老人,有养猫的、养狗的、养鸽子的,还有把家里的沙发、床等家具搬来的。“只要不违法乱纪,不严重影响他人,我们都会尊重。”

维护老人的尊严,就是在老人某些身体功能丧失、不能自理的时候,保护好老人的隐私,避免让老人难堪的事情发生。

建立老人的自信,则是重新调动起他对生活的热爱。有的老人,曾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与高光时刻,随着年龄增长或疾病影响,能力丧失,心态就会跟着发生变化,陷入沮丧、郁闷或烦躁的情绪,重新培养他的自信尤为重要。

闫荣杰认为,照护是一门艺术,是护理人员面对不同老人或老人的不同需求时,呈现的一种应对自如、忘我的工作状态。老人的同一个问题,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处理方案都是不一样的。护理人员只有经历了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在遇到问题时得心应手,真正地享受工作。

正是靠着对失智照护特色的坚守与对服务质量的执着追求,2020年,闫荣杰的养老项目走出青岛,在宁夏吴忠“落地开花”。

闫荣杰认为,养老从业者要有爱心,还需要有“以人为本”的方法,给予被照护者尊重、尊严和自信。

一场认知的迭代

回顾在养老行业20多年的探索,闫荣杰觉得,经历了一场“认知的迭代”。

刚创业那会儿,闫荣杰满脑子想的都是把国外先进的养老理念、模式全盘地“抄过来”,但落地过程中发现路走不通。

首先,养老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其次,国家间国情、政策、人才、老百姓的支付能力都不同,完全照搬的模式必败无疑。经历了从“完全照搬”到“本土化”探索的转变,闫荣杰发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015—2017年间,随着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等一系列养老政策接续发布,很多机构纷纷向闫荣杰伸出橄榄枝,想要将他的养老院收入囊中,其中不乏大企业、外资和风投机构。闫荣杰坦言,“有几次差点儿动心。”

当时日本最大的养老集团日医学馆,要在中国16个一、二线城市并购养老机构,在青岛,选择了锦云村。但谈判在控股比例上产生了分歧,日本企业要51%的控股比例。“做养老,不是最先进的就是最好。在青岛,还是我对这里的实际情况更加熟悉,我知道什么是适合的,所以我不能没有决定权。”于是,闫荣杰放弃了这次机会。而时间也已经给出了答案,2023年日医学馆因经营不善退出中国市场。

2017年,风投机构找到了闫荣杰。那时正值养老行业快速发展时期,锦云村的自有资金跟不上发展速度,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

但当看到朋友的养老机构被风投介入后疲于扩张,闫荣杰放弃了。“风投一旦介入,企业会加快扩大规模,但人才的积累不会那么快就跟上,没有相应的人才支撑,服务各方面都跟不上,就违背了养老产业的发展规律。”

如今,闫荣杰在面对大小各种问题时,越来越从容、有定力。“这源自对行业越来越清楚的认知。行业发展是有节奏感的,面对困境时,把节奏放慢一点儿,就一定能度过困难的时期。”

“宁做一米宽、十米深”

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3.1亿,并且以平均每年超1000万的净值增长。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将突破5亿人,占比接近40%,达到峰值,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国情。

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不可逆转,广阔的市场前景增强了从业者的信心。同时,行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从业者去思考。

“现在如果有圈外人要入局养老行业,我基本都是泼冷水的。”这么说不是怕人进来抢饭碗,而是基于闫荣杰对行业的理性观察。

在闫荣杰看来,养老机构到了聚焦某个服务节点,重新调整发展方向的时候了。“宁做一米宽、十米深,不做十米宽、一米深。”闫荣杰分享了锦云村的发展理念:要深耕失智照护领域,进一步把专业度和品牌做起来。

其次,从事养老行业要有长期主义。不管是做什么形式的养老服务,都要求从业者将眼光放长远。“投入产出的周期放得足够长,项目运作起来才得心应手;如果放得短,一旦达不成预期目标,决策者难免会心慌、焦虑,而这种情绪传导到团队,整个服务就走偏了。”

同时,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需要有一定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的人加入。“很多养老机构之所以被时代淘汰,究其原因,就是从业者没有长远的规划,只把它作为谋生的手段,这局限了自身的发展。”

还有,就是心态要开放。“我们特别欢迎别的养老机构来锦云村交流学习,我们的各种表单、资料,都会无偿共享给每一个同行。”闫荣杰觉得,要促进养老行业发展,不是一家努力就行,必须得横向交流、互相学习,用合力把整个行业的水平提升上去。

接受采访时,闫荣杰刚刚从南通参加了一场中日养老深度融合实战分享会。“南通活动的发起人,是一位44岁的‘养二代’,2004年,他从母亲手里接过了养老事业,现在已经干了21年。”而更让闫荣杰欣喜的是,这次参加会议的大部分是年轻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养老事业中来了。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公晓璇

责任编辑:李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