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打造氢能生态链 青岛炼化构建东方氢岛“青岛样本”

在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氢能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措施。7月22日,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炼化公司)氢能产业发展迎来里程碑时刻——累计向社会车辆充装加注燃料电池氢突破1000吨。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青岛炼化公司氢能运营能力的显著跃升,更标志着青岛氢能产业规模化应用迈入新阶段,成为“东方氢岛”战略从蓝图走向现实的生动实践。

从“用氢荒”到实现自主供氢

2020年,中国石化提出“第一氢能公司”战略,山东省和青岛市均在所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东方氢岛”战略。作为高端化工产业链“链主”企业,青岛炼化公司开始积极探索,持续推进转型发展项目。为解决“用氢荒”难题,青岛炼化公司科研人员首创了化学精制法燃料电池氢生产技术。2021年8月,青岛市第一车燃料电池氢出厂,实现了“青岛的车用上青岛的氢”,解决了制约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的“用氢荒”难题,也改写了青岛市不能生产燃料电池氢的历史。

随着青岛市氢能公交和港口氢能车辆、相关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青岛炼化公司启动氢能资源基地适应性改造项目工作,联合青岛本地设备厂家,组织开发了国内最大的液驱活塞式氢气充装压缩机,项目于2023年3月21日建成投产,将燃料电池氢充装能力从1500标准立方米每小时提高至3000标准立方米每小时,公司全年出厂燃料电池氢307吨,同时氢气充装成本降低691元/吨。

2024年10月22日,青岛炼化公司氢能加供中心对外营业,打通济青氢能走廊“最后一公里”。目前,青岛炼化公司日出厂燃料电池氢约1500公斤,是胶东半岛地区氢能供应第一公司,也是全国首个独立建设和经营公用加氢站的石化企业,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就坐落在该公司氢能“产研加”示范园内。

在7月23日举行的青岛炼化公司媒体公众开放日活动中,青岛炼化发展计划部高级专家、正高级工程师梁峰表示:“青岛炼化公司累计向社会车辆充装加注燃料电池氢突破1000吨,背后是四年间从技术攻坚到产业落地的持续发力,也证明了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的可行性。”梁峰认为,这一成果提振了行业信心,也让青岛炼化更坚定地锚定“东方氢岛”建设目标。

绿电绿氢一体化布局未来

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中,绿电转变绿氢,绿氢再给下游进行利用,氢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桥梁,而青岛炼化公司在绿电生产绿氢方面,也走在了前列。

据了解,青岛炼化公司很早之前就已经超前布局,规划绿电绿氢一体化发展。为解决新区加氢站少、加氢价高难题,该公司同时加快实现“双碳”目标下“灰氢”向“绿氢”转变。2023年,青岛炼化公司提出“临厂建站、管道输氢、示范加氢”的“水面光伏及绿氢制加一体化”项目建设方案,获得市、区相关部门支持。

2024年12月,国内首个工厂化的海水制氢科研攻关项目在青岛炼化公司氢能“产研加”示范园内成功试产。这是我国首次直接在石化园区实施并实现产品回收应用于工业过程的百千瓦级的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为沿海地区消纳可再生绿电生产绿氢提供了探索方案。今年7月1日,全国首座工厂化海水漂浮式光伏电站在青岛炼化公司建成投用,该光伏电站也是中国石化最大的水面光伏电站。

梁峰告诉记者:“公司刚刚投用全国首座海水漂浮式光伏电站,现有水面光伏绿电装机功率达13兆瓦,年发绿电1700万千瓦时。拟进一步新建23兆瓦水面光伏项目已完成立项,2026年全面建成后,水面光伏合计装机将达36兆瓦,年发绿电5000万千瓦时,可节能1.5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万吨,相当于多植树220万株。”

“这些绿电将用来生产绿氢。”梁峰透露,公司将依托全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成果,建设工业规模海水制氢示范项目,实现“光伏发绿电、海水制绿氢”,并把现有加氢站升级为全国首座海水制氢加氢站。同时,针对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动的氢能两轮车试点,公司正考虑将加氢站升级为加氢、充装、换氢一体站,进一步拓展服务场景。

青岛炼化公司的实践不仅为氢能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更彰显了国有企业推动能源转型的责任担当。如今,青岛正在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的“青岛样本”,未来,随着“光伏发绿电、海水制绿氢”的全面落地,青岛有望成为全球绿氢技术应用的高地,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绿色动能。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蒋世龙

责任编辑:王海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