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产业园区联盟工作会议在青岛上合示范区举行。本次会议作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的重要环节,以“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园区产业协同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联酋、柬埔寨等6国的17个中外园区代表,以及42家政府机构、商协会、企业和高等院校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跨境合作的新路径。
会议期间,吉尔吉斯斯坦纳伦自由经济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13个园区的代表,围绕深化经贸合作、加强产业协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海南自由贸易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沈玉良教授,就“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在促进上合组织成员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作了主旨报告,为与会园区提供了深化合作的思路和建议。
会上正式发布了《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倡议》。该倡议提出,各方将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资源整合与相互赋能,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同搭建区域间经贸合作的桥梁,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会园区一致认为,应不断完善园区间联动合作机制,为企业合作搭建对接桥梁,共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自2023年上合组织产业链供应链论坛期间,上合示范区联动40个上合组织国家园区共同发起组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产业园区联盟以来,该联盟在推动信息共享、产业对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年来,上合示范区围绕粮油大宗贸易、物流运输、农业机械等重点合作领域,常态化举办“走进上合”经贸产业对接活动,组织国内14个省的31座城市的470余家企业,与100余家上合组织国家企业洽谈了30余类600余项合作需求,有力推动了人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经贸要素的高效联通。
上合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刚表示,上合示范区将积极构建联盟协调机制,不断拓展沟通协作范围,共同破解交流合作过程中的痛点堵点。在现有智能家电、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合作的基础上,探索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合作,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同时,推动联盟成员加强产业政策、贸易规范、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探索衔接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优化区域开放共赢生态。
本次会议的圆满举行,标志着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产业园区联盟在推动区域经贸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该联盟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辛小丽
责任编辑:林红
请输入验证码